• 首页>百科 > 百科
  • 斜诗词

    1.古诗中的"斜"字到底要怎么读

    古音就是xiá,特别在格律诗中,读xie就不押韵了.语言是演变很频繁的交流工具,俗话说“三十年一变”,现代人交通便捷,读音更替的缓慢些,古人环境比较闭塞,口语读音更替很快,所谓“十里不同音”.唐诗古韵早已面目全非,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么说话的,粤语是保存古音最多的,浙南、闽西北方言也大致是古音风貌.当时盛行洛阳方言 也就是说 洛阳方言是当时得标准国语 而按照洛阳方言许多读音就和现在的普通话不同 比如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绿读作lu 衰读作cui 绿树村边合(hia) 青山郭外斜(xiá)这是按照当时的标准读音来押运的。

    2.斜音古诗

    武汉·蔡大金谜友的《“谐音字谜”的沿起及分类》 “谐音字谜”是指谜面以一个或两个汉字同音(或谐音、切音)扣底,或取其它非汉字材料达到谐音目的的一类字谜.有人称为“提音字谜”或“音变字谜”.我们之所以称为“谐音字谜”,一是遵从汉字“六书·谐声”传统,二是通过这一定义,揭示整个“谐音字谜”的规律和特点.前述“提音”、“音变”等提法,只是单个谜条评述时的技术性用语,若用于“谐音字谜”理论上的概括,尚存涵盖不广的缺陷.所以,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命名前,我们暂以“谐音字谜”称呼之. 利用汉字“六书”之义(即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转注、假借)造谜,是我国灯谜由来已久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在谢会心《评注灯虎辨类》中得到较为切实的体现.他在该书篇首大书“六书原理”.将灯谜中除谜格之外的所有“法门”.“体例”归于“六书”旗下.谢氏这样的归纳是否科学、合理呢?不得而知.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归纳呢?亦语焉不详.我们从他的书中实在找不出具体答案.只有读了张起南《橐园春灯话》后,才知道张“谜圣”也曾有过类似的阐述.张在《春灯话》中说:“谜有体有格.体则有会意、象形、谐声、增损、离合、假借之别.”接着张氏较为详细地列举了这类灯谜的特点.如此看来,谢公只不过是依样画葫芦,照搬”谜圣”的“理论”而已.《评注》书中多有抄录《春灯话》处,留待以后再议吧. “六书原理”自谢会心至今,影响了现代谜坛七十多年.几乎成为谜界约定俗成、普遍接受的一个理论框架.现在若要打破这一“框架”,重新构筑新的灯谜理论,也还是一个不太现实而且比较困难的事情.谢公书中的“谐声”、“切音”、“通韵”……等等,大抵属今天“谐音”一类.如“谐声”类中一例:“彼此姻缘恰并头”射“韵”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谐音字谜”.此谜以“姻、缘”二字与“音、员”同音之巧成谜,成为现代谜坛一条谐音扣字的经典之作,这条字谜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灯谜典籍中,作者已佚名.谜面原是这样的:“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将明清以来的民间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参见《红楼梦》29回)略为改造的句式.“冤家”是《红楼梦》中贾母比喻贾宝玉、林黛玉两个有情人的话.谜作“姻缘”本无可厚非.然谢会心偏将“不是”两字改为“彼此”,谜虽近扣,却离“俗语”原意远了. “谐音字谜”是民间谐声谜事的衍生物,培育品.若将民间谐声谜语比作培养菌温床,那么,“谐音字谜”当是这一“温床”上长出的莓菌和香菇.我国“谐声”造谜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远推至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其中有很多“谐音”双关的例子.如以“环”谐“还”,以“丝”谐“思”,以“芙蓉”谐“夫容”,以“莲子”谐“怜子”……等等.发展到陈朝沈炯的仿《郡》体诗《闲居有乐》:“屋室何寥廓,志士隐蓬蒿”,用“志”谐音“至”而拆“屋”.整个宋朝年间的灯谜资料应该说是很丰富的.可惜散佚严重.现在除周密《齐东野语》尚留吉光片羽外,所存无几.真正的“谐音”谜例已很难寻觅了.我们只能从稍后的明李开先《诗禅》一书中得以一观.如《诗禅》中的“尼姑庵不值半文钱”射“光阴似箭”,谐音“光阴寺贱”相扣.这里的“光阴”是别解,“寺贱”是“谐音”.又如“天师过河不用船”射常言“自有法度”,其中“度”谐音“渡”.这已相当于今天的“粉底格”了.上述以“谐音”造谜的民间谜语,为清代文人灯谜的“谐声”取法铺垫了厚实的基础.倘无宋、明几代人的努力探索,清至现代的“谐声”灯谜是无以发展的.谜格中的“梨花”、“飞白”、“玉带”、“底”……等等谐声格类,正是“谐声”灯谜逐渐成熟定格的标志.张起南之所以把“伤心细问夫君病”射“杯盘狼藉”(谐“悲盘郎疾”)称为“世俗所传”(参见《春灯话》上卷),大约也是“谐音”谜语本来自民间的缘故.其实这条谜倒不是“世俗所传”,而是清嘉庆年间江南文人的地道创作.它较早出现在爱素生《竹西春社钞》中.谜面原是“伤心细问儿夫病”.目标“朝阳格”(即“昭阳格”),射“古文”一句.“杯盘狼藉”典出《史记·滑稽列传》,后在《三梦记》、《歧路灯》等小说中中反复出现,已是大家熟悉的一条成语了. “不是姻缘也并头”是在“谐声”灯谜已经成熟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条谜作与其说是某个人的创作,不如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最初并未引起谜人们的特别注意.只是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因为柯国臻先生等少数几位谜坛精英的提倡,才逐渐风糜起来.柯氏模仿此谜而制下列诸作: 但闻左右尽歌声(戬),声声鼓乐起西东(胡) 音乐堪听意会难(胭),织抒半融读书声(纾) 随后,模仿之“声”风起.诸如郑百川的“塔前破寺起风声”(封)、方柱中的“潭中流水似琴声”(覃)、黄穆灿的“鸡声明月清风里”(肌)、张奕虎的“鼓乐之声播戎羌”(胡)、武骝的“村头含泪听乡音”(湘)、赵首成的“大泽起义辨狐音”(湖)……等等一大批“音扣字谜”竞相登台亮相,俨然成为整个九十年代字谜创作的主流.这些“提音”方式谜作,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展现了新一代谜人善于追求的精神风貌.其内在的“模仿”痕迹是明显的。

    3.斜在古诗中应该怎么读

    现代语音:xié

    特殊读音:xiá yé chá

    xiá:斜在中国古代时期的读音为xiá,所以现在的古体诗词以斜作韵脚时都念xiá,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qiá:古语延续、现苏北地区方言,如地名:角斜(ga qiá),用于读部分古诗词则非常押韵、朗朗上口,如"过故人庄"。

    yé:终南山山谷名。在陕西省褒城县东北境内。

    chá:人名,[伊稚斜]也作"伊樨(木字旁改为禾字旁)斜"。汉代匈奴单于名。

    对于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如果有案可查、有根有据。还是还其以本来读音为好,切不可以今律古。

    4.关于“斜”在古诗中的读音

    “斜”字在古诗词里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第1507页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但有三种意思:①形容词,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②动词,倾斜;③姓。

    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则指出,“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终南山山谷名。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也就是说,“斜”字在古时候读“xiá”。

    我举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的读音:

    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前的诗集注解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近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我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其一,古诗文不单纯是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的优秀文化,而这一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韵律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特别富有感染力。上边的两首古诗都是押“a”的韵,若把“斜”字读成“xié”的音,整篇古诗的韵味便大大降低。

    其二,从不少古诗的遣词规律来看,“斜”字在我国古代应该存在“xiá”的读音。如唐代诗人韩翃(音hóng)的《寒食》一诗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斜”字,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也有一个“斜”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同样都是押“a”的韵,“斜”字也都正好出现在诗的“韵角”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的位置被称为“韵角”,而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们怎么可能连韵律都不讲究呢?倘若当时“斜”字不是“xiá”的读音,诗人怎么可能把它用到这样的位置上去呢?

    但“斜”字在古诗词里并非只有“xiá”音,《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中就有举例,如杜牧的诗《怀钟陵旧游》中“斜斜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斜”字都念“xié”。因此,要判断在古诗词中“斜”字读“xié”还是“xiá”,应该结合整首诗或词连看,看有没有涉及到押韵的问题。若涉及到押韵,一般发“xiá”音,若不涉及押韵,则一般发“xié”。

    5.“斜”在古代诗词中是不是常读作xia

    是!

    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念书的时候也是读xia的,“斜”许多老师都读作“xia”音,以与“家”等押韵。由于语音演变,现在不少韵脚不押韵的古诗,古代其实都押韵的,也就是这些韵脚都是在同一韵部的。

    其实语音是演变的,唐代的读音到今天到底如何读,其实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我们只能通过研究拟测出它的读音来,例如王力先生考证“斜”在唐代读sia2(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的方音一样。但是没有必要根据拟测出来的读音来读。

    现在从官方角度上讲这两个音都是可以用的。类似的情况还有“野径云俱黑”里的“黑”字等等(古音读he 4声),现在是提倡用新的音韵,但也不特意废除古音,目的是令其自动消亡。

    考试时是不会让学生为这首诗的这个字注音的。当然,单拿出一个“斜”字来是要念做xie的。

    6.关于斜雨的诗句

    1、满江寒雨正萧骚(唐·杜牧·《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

    2、雨后轻寒犹未放(宋·欧阳修·《蝶恋花》)

    3、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唐·李煜·《相见欢》)

    4、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宋·苏轼·《虞美人》)

    5、寒雨连江夜入吴(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翦翦轻寒雨后(宋·无名氏·《西江月》)

    7、霏微尽日寒塘雨(宋·黄庭坚·《菩萨蛮》)

    8、暮烟寒雨(宋·柳永·《鹊桥仙》)

    9、伏雨朝寒悉不胜(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10、沾衣况是新寒雨(清·纳兰性德·《蝶恋花》)

    11、草屋寒灯雨(宋·曹组·《点绛唇》)

    12、多寒易雨(宋·朱敦儒·《清平乐》)

    13、红杏梢头寒食雨(宋·毛滂·《蝶恋花》)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