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毛诗词出律

    1.诗词中出律和不律是什么意思

    出律:诗词格律术语,多用作诗词对联的平仄上。对仗工整,不得出律犯拗。

    不律:不守规范,不守法理。应该和出律意思相近,就是触犯了诗词的格律。

    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诗词格律,是唐宋以后发展起来的。最初的古诗并没有所谓的“格律”,只有声调和节奏,大家只要读一读《诗经》就很清楚了。也就是说,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兼顾到听觉上的美和视觉上的美(中国的文字是有视觉上的美感的),也就可以了,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到了近体诗,声调和节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最初和格律应该还是两码事,我就怀疑李白在写诗的时候还要讲究什么平仄,而是他写的诗,声调和节奏让人觉得很美,于是便从中总结出了“格律”,这本应是作为参考的,后人却把它搞成了教条。

    有人会说,唐代那么多的诗人,“格律”就那么几种,难道不遵守格律自由创作会那么整齐划一?这要分两句话说。一是美是有时代性的。比如流行歌曲,也许在后人看来调子就都差不多。二是事实上唐人诗“出律”的比比皆是,只不过后人有什么所谓的“拗救”为其曲意解说罢了。

    词又与诗不同。最初词叫“曲子词”,表明它是为曲子填写的歌词,这就必须要有严格的格律,否则没法唱了。但到了“曲子词”变成“长短句”的时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那是因为近体诗那千篇一律的五、七句型严重地限制了形式美的发展,文人渴望找到新的形式美,于是曲子词的参差的句型成了他们创新所借鉴的对象。但这种创新一开始就是有偏差的,即过于重视原曲子的“格律”,即使在后来创“新声”时也是如此。这一点在很早就有人批评,王安石说:“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2.诗词中 出律是什么意思

    出律:诗词格律术语,多用作诗词对联的平仄上。

    对仗工整,不得出律犯拗。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

    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一是句中规则;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知道了什么是律,那“出律”就不难理解了,不符合联律的句子就叫“出律”。

    3.诗词中出律和不律是什么意思

    出律:诗词格律术语,多用作诗词对联的平仄上。

    对仗工整,不得出律犯拗。不律:不守规范,不守法理。

    应该和出律意思相近,就是触犯了诗词的格律。其实,我们现在所谓的诗词格律,是唐宋以后发展起来的。

    最初的古诗并没有所谓的“格律”,只有声调和节奏,大家只要读一读《诗经》就很清楚了。也就是说,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兼顾到听觉上的美和视觉上的美(中国的文字是有视觉上的美感的),也就可以了,故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到了近体诗,声调和节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最初和格律应该还是两码事,我就怀疑李白在写诗的时候还要讲究什么平仄,而是他写的诗,声调和节奏让人觉得很美,于是便从中总结出了“格律”,这本应是作为参考的,后人却把它搞成了教条。有人会说,唐代那么多的诗人,“格律”就那么几种,难道不遵守格律自由创作会那么整齐划一?这要分两句话说。

    一是美是有时代性的。比如流行歌曲,也许在后人看来调子就都差不多。

    二是事实上唐人诗“出律”的比比皆是,只不过后人有什么所谓的“拗救”为其曲意解说罢了。词又与诗不同。

    最初词叫“曲子词”,表明它是为曲子填写的歌词,这就必须要有严格的格律,否则没法唱了。但到了“曲子词”变成“长短句”的时候,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那是因为近体诗那千篇一律的五、七句型严重地限制了形式美的发展,文人渴望找到新的形式美,于是曲子词的参差的句型成了他们创新所借鉴的对象。但这种创新一开始就是有偏差的,即过于重视原曲子的“格律”,即使在后来创“新声”时也是如此。

    这一点在很早就有人批评,王安石说:“如今先撰腔子,后填词,却是‘永依声’也。”。

    4.写诗出律是什么意思啊

    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

    中国古代近体诗、词在格律上要求严格。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

    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 ·用韵: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

    ·平仄:汉语有四声,即“平上去入”,阴平、阳平皆为平声,上去入统为仄声。 ·律句: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粘对: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

    七言的与此相似。 ·对仗: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

    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

    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基本就是这样。如有疑问,还可参看《大学诗词写作教程》,有更为详尽的解释。

    5.作诗作词中什么叫做“出律”,怎样才能做到不出律

    一般而言,是先有对联,尔后归纳总结出律。

    其中五、七言联(也包括长联中的分句或意思断为五、七言的句子)的联律基本上同律诗诗律;五七言外的联其要求须合马蹄韵。 一般七言常用的格律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注:这里第5字必须用平,否则就是孤平) 五言常用格律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一是句中规则;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有关格律相关的知识将在《对联学堂》教学过程中贴出,这里有个联律图谱的帖子,有兴趣的话可以先看一下: /dispbbs.asp?boardID=12&ID=533 知道了什么是律,那“出律”就不难理解了,不符合联律的句子就叫“出律”。

    6.判断诗句是否出律的方法七剑

    我亦持此见,套路练就机巧与力量,并没有练得出应变能力。

    张中行主张:“无法须学法,有法须破法”这和李小龙:“无招胜有招”武术哲学辨证统一。 用武术去反思文学,那是一种创造性思考。

    不同的韵书有不同的要求,出句者没必要注明,我用平仄查询分析过某位大师的对联声律,结果是,那位大师出律了。 他用自己的方言去了解平水韵。

    七剑兄提供的资料,是供我们研究旧诗的理论依据。只有坚持写作的人才会发现理论和实践的矛盾。

    怀恩集爱前辈能告诉大家,有不少出律,合掌的诗,对联,比较诚实。不过,我不同意他的抱残守缺。

    郭沫若的不少诗,对联就有出律现象。 文化部专家和爱问专家比较有区别。

    7.为什么有的人一看别人写的诗词就知道是否出律

    个人之见,可以注意诗的音调搭配,但不必去刻意遵守什么格律。

    诗,原本没有入律出律这个说法,是唐宋以来诗词研究者们做的总结,到清朝才告完善(但也僵化了)。诗在唐时为顶峰,但唐诗中“出律”者所在为多,于是又有一些人发明了“拗救”这个概念予以附会,尽管如此,还是有大量的唐诗无法归律,如李白的诗,更不用说唐前曹植诸人的诗。所实在的,前人先有诗,后人定规则,挺荒唐。

    总之,作诗注意音调搭配,使之读着好听,这是对的,但刻意遵守什么格律,原本就是错了——但不排除有的诗人用字功力高深,在这种限制下也能作出好诗(属诗人之功,非格律之功)。后者的艺术表达方式,类似给任何诗作都套上《跑四川》的调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