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梅州梅江诗词

    1.梅州市的市名是什么意思

    “梅州”因何而得名?众说纷纭,地方史籍记载也有多种说法,莫衷一是。

    有说本地多梅,有“十里梅花”之称;有说此地为汉将梅绢之封邑,名其州曰梅州。但这些说法,均未有确切依据。

    据新编《梅县志》引清《光绪嘉应州志》云,梅州是因本地有“梅峰”山、“梅溪”水而得名。 查考《光绪嘉应州志》(卷四·山川)记载:“梅峰在城西门外(今梅城西郊),五峰错落,似梅花五片,故名,……梅峰、梅溪,此地山水,宋改敬州为梅州,本以山水得名。”

    梅溪,即今之梅江,清代以前向称“梅溪”,入民国后,改溪为江曰“梅江”。梅溪又因何而名?《梅县志·自然地理》载云:“梅江,……因古时其地多梅,沿江有‘十里梅花’之称。

    ……在江之上游,今畲江上墩一带,古称梅塘;在江之下游,今松口镇在南汉之前称梅口镇,宋时设梅溪务于今之松南。” 古代梅州盛产梅,故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或在梅州仕宦者,都写下许多咏梅诗篇。

    唐宣宗时宰相李德懿贬谪潮州,途经梅溪,曾作《恶溪诗》一首:“风雨瘴昏蛮海日,烟波魂断恶溪时。 岭头无限相思泪,泣向寒梅近北枝。”

    由此可窥其时梅江两岸已有梅的踪迹。最是南宋进士、诗人杨万里宦游梅州时撰写的梅花诗两首,其《自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诗云:“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

    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彭田铺至汤田,即今梅县梅南滂溪至丰顺之建桥、环清一带。

    诗中道出时道旁可见梅花十余里及沿江多梅的盛况,并颇具观赏之价值,杨万里才会兴致吟出“只为梅花也合来”之诗句。清康熙间进士曹延懿(上海人)任程乡知县时,于城东十二里阳东岩(今东郊芹菜洋)辟土栽植梅树百株,时曾作诗纪事:“试种梅花看结子,青酸一样斗风流。

    ”曹县令植梅后,每当梅开腊月时节,从各地慕名冬游阳东岩,赏梅赋诗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从此,嘉应州盛产梅花的名声便不胫而走。

    清咸丰举人梁光熙,其探梅花未发而题下一诗云:“谁向江头羯鼓挝,水边疏影未横斜,旁人莫为嗟迟暮,终是春风第一花。”清诗人黄昌麟在其咏梅江之《梅江冬晓》诗中写道:“水冷沙汀两岸浮,梅花开落古江头,晓吟不怕霜风紧,傲骨还支铁汉楼。

    ”此诗虽咏梅江,也咏梅花。这些咏梅花、梅江和梅州之诗句,虽有梅州之得名山、水之说,而“梅江”一词又最早出现于宋末进士蔡蒙吉的《梅江晚泛诗》中,然梅州早有栽种梅树历史,盛产梅子也是真实的。

    梅州乃至广东各地历史上留下众多以“梅”命名的山川、古迹和乡村。 考各地地名之由来,其中有许多是以当地景物取名的。

    唐朝宰相张九龄,唐开元间曾在江西与广东南雄交界处之大庾岭(距南雄市区约30公里)凿山开路,辟岭南通往中原长约8000米的驿道,并在大庾岭上遍植梅树,故大庾岭因名梅岭,驿道因名梅关。由此亦可想见,北宋开宝四年改敬州为梅州,与梅州多梅不无关系。

    梅溪之得名,《梅县志》记载,因古时其地和沿江多梅而取名,这是可信的。此外,有众多(不是所有)山水、乡镇、村寨名“梅”的,诸如梅口镇、梅塘、梅林、梅子墩、梅子岗等等,都可能是因其地多梅而得名罢。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