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中有拾野的

    1.含有“野”字的诗词和名句有哪些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往。

    1.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唐】杜甫

    2.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3.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唐】刘禹锡

    4.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5.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

    6.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送应氏》 (曹植)

    7.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郊居岁暮》(柳宗元)

    8.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9.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杜甫)

    10. 旭日照寒野,鸟斯起蒿莱。啁啾有余乐,飞舞西陵隈。《感遇二首》(柳宗元)

    11.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出塞作》(王维)

    12.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零陵春望》(柳宗元)

    13.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菩提寺禁裴迪》(王维)

    14. 宫粉雕痕,仙云堕影,无人野水荒湾。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南楼不恨吹横笛,恨晓风千里关山。半飘零、庭上黄昏,月冷阑干。《高阳台》(吴文英)

    15. 野鹜行看弋,江鱼或共叉。瘴氛恒积润,讹火亟生煆。《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柳宗元)

    2.诗句中带有野和庭两个字的诗

    在同一首诗中同时出现这两个字,恐怕只有这有一首吧。像这种巧合是很难得的。

    宿王昌龄隐居

    作者: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茅庭”有的版本是“茅亭”。一种是草搭成的房子一种是草搭成的亭子。在古诗中“茅亭”多见,而有的地方写“茅庭”可能是因为与后面的“药院”呼应,而形成庭院种花养药。而笔者觉得|“茅亭”更合适,原因在于“宿花影”一处,亭子四面开放,亭外花草便可能映射如此。如果是茅草房子,除非就是形容一院子中的全是花草,一开门花影就映射进来了——会是不同的风景。望采纳!

    3.古代诗词中带有艳和野字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刘禹锡

    山随平野尽,月涌大江流。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杜甫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平调》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王维〈西施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早梅》 齐已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林黛玉之>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林黛玉之>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陌上桑.李白)

    4.有拾花香的古诗词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 (郑思肖《寒菊》)

    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陈亮《梅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不是一番寒彻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 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折得蔬梅香满袖,暗喜春红依旧.宋晏几道《清平乐》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写的《梅》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长相思》 李白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温庭筠《 莲花 》

    依依梦中情绪. 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 陶潜《羲皇侣》

    5.古诗中出现的“野月”具体何解释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

    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看一看诗中的描写吧。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

    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

    这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

    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

    北方广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怎能不忧心如焚!“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

    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

    “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

    读了这两句,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

    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读之令人一咏三叹,味之无尽。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

    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

    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

    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6.跟拾相关的诗句

    拾得折剑头,不知折之由.一握青蛇尾,数寸碧峰头.疑是斩鲸鲵,不然刺蛟虬.缺落泥土中,委弃无人收.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 .出自:《折剑头》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拾此充饥肠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出自:《观刈麦》 年代:唐 作者: 白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