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普陀山莲花的诗词

    描写普陀山莲花池的诗句

    康有为用“观音过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的诗句赞颂普陀山之胜景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从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 。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

    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

    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编辑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

    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

    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历经数十年艰辛的建设、开发和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旅游秩序井然,景区社会稳定,相继荣获了“国家级安全山、文明山、卫生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还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获得全国第四家ISO14001国家示范区荣誉等。 优越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旅游服务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织,佛事四季不断。

    2004年接待游客 230多万人次。每年三大香会节以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期间,游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诚朝拜,一派“海天佛国、琉璃世界”庄严而又繁荣的景象. 普陀山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集礼佛观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岛考察、书画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 编辑本段十二景观 普陀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

    其风景点数又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览普陀山的历代名人曾凭各自的观感,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颂赞。

    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咏“普陀十二景”。

    关于“普陀山”的古诗词有哪些

    1.七律·游普陀山(辘轳格) 万里涛声绕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飞。

    千年普济香烟袅,百尺莲台佛像巍。 登石磐陀观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风光旖旎媲三岛,大士当年不肯离①。 2.佩文诗韵五微、四支 注:相传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经过普陀莲花洋时,突然海上遍是铁莲花,船不能通行,慧锷以为观音不肯去,于是把圣像留在普陀山,从此 普陀便成了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

    3.游普陀山七律(之一) 云霓明灭涌灜洲,海上仙山梦里游。 绿掩瑶台浮玉塔,云飘广宇绕琼楼。

    莲池赏月依歪柳,石岸听涛傍扁舟。 更访八仙奇渡处,遍勘神巧品****。

    七律·游普陀山(二) 玉树琼枝万象欣,寻经问道拜观音。 知因济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顾万民。

    不慕仙瀛轻渡海,甘同黔首共融心。 轰传巨塑开光日,又显佛轮万道金。

    4.七律·游普陀山(三) 海生明月月生辉,祝寿滩头共举杯。 浪滚彰分明与暗,潮淋不讲是耶非。

    睡花应解谁如我,醉月原知我是谁。 倦望槐荫怜夜鹊,无枝可倚尚翻飞。

    5.七绝·赞普陀山 普陀胜迹岂寻常?四海行人远敬香; 佛顶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雾成祥。 松风慧解如来意,法雨禅修大道场。

    暮鼓晨钟化愚顽,观音苦海作慈航。 七律·普陀山颂 普陀佛国独无双,碧海金沙映石幢。

    姑子羞惭舟上待,观音婉转谢东洋。 二龟听法参禅道,三寺传经醒世氓。

    古刹千年香不断,江山万代永和祥。 6.七律·访普陀山四首 一、观南海圣境 咬破千山向海陬,百川不悔水东流。

    磐陀石影红尘落,涯洞潮声世事留。 涛涌莲花观自在,波生海印渡心舟。

    名山佛指听梵语,却道人间好个秋。 说明:普陀山景点甚多,大多与观世音菩萨有关,著名的如磐陀石、潮音洞、梵音洞、莲花洋、海印池、观音巨像等等。

    二、访海天佛国 粒粒纤尘万里埃,跋山涉水渡洋来。 千般宏愿凝香烛,一片虔诚聚佛台。

    善恶无疑今日事,情仇少怨旧时胎。 晨钟暮鼓心中响,自有莲花不断开。

    三、瞻观音巨像 观音妙像显天姿,常应人间苦难时。 倾耳恭听如众愿,寻声释解化顽痴。

    手持法印施无畏,心转金轮念有词。 脚踏莲花神韵出,眉弯新月叫人思。

    说明:普陀山南海观音巨佛铜像立于当年日僧彗锷留“不肯去观音”之新罗礁上首龙湾岗墩,像高33米,1997年10月30日开光落成。 四、谒不肯去观音 观音不肯去东倭,驾乘莲花上普陀。

    慧锷禅心从佛愿,梵僧度牒谒迦罗。 一花觉悟灵山笑,满目慈悲世事歌。

    人叹红尘缘未了,即挥千手渡心河。 说明:据传,公元863年,有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归国,舟至莲花洋受阻,数番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建寺供奉,人称“不肯去观音”。

    普陀山是印度话的简称,具足称是普陀洛迦山、补怛罗迦、布怛落伽等,中国话叫做小白华山。普陀洛迦原为一山之名,因为中国人习性好略,或称普陀或单呼洛迦,久之遂成为两个山了。

    考普陀山之成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原因,在佛教经典上也有明文,当时印度就有几个补怛洛伽等之说。 我们在华严经第六十八卷读到如下一段经文:“瑟鞞胝罗居士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时善财童子(中略)渐次游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石上(今金刚石俗称说法台,石与陀石同在山之西面),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中略)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中略)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

    或以音声,或以威仪而为说法,或为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就。(中略)愿令一切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这就是有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八参,参观世音菩萨于此山中,所闻法要,大抵如是。再说观世音菩萨乃过去正法明如来,早成正觉,因与我们娑婆世界有大因缘,所以他老人家才倒驾慈航寻声救苦。

    三十二应,普门示现,无非是要令一切众生,脱离苦海而登彼岸而已。 一传,观音菩萨在说法台上讲经说法,东海龙王知道以后派了他的两个龟相来听经,没想到两相听得入了迷,不愿再回龙宫,龙王知道后非常生气,就将他们化为了石头。

    二传,这是雌雄两只乌龟,因在圣地戏闹而被惩罚变成了二龟。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93019741959446747.html。

    关于赞美普陀山的诗句

    《月夜重登普陀山二首》——明代诗人张煌言 原文 其一 海岸真孤绝,青青三两峰; 月圆清梵塔,潮上翠微钟。

    鹤梦来何处?龙吟隔几重! 迎门有镫火,僧话旧时踪。 其二 孤情深一往,初夜扪云峰; 古色空山树,玄音暮海钟。

    衣痕盛月淡,香迹踏花重。 渐觉浮生冗,何劳来去踪! 译文 其一:海岸边的人很少,绿了三两座山峰;月亮满月,梵文宝塔清澈,潮水碧绿。

    鹤的梦是从哪里来的?龙会唱多少次?门前有一把马镫火,和尚的话都是老话。 其二:孤独而深沉的心情,初夜触云峰;古树空,暮钟暗。

    衣服饱满,月光明媚,气味浓重。渐渐觉得多余多余,你为什么来来去去? 扩展资料: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分别是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状,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12.52平方千米,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南北长8.6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岸线长30千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普陀山。

    普陀山的历代诗联

    雄势辽西的北普陀山,曾引无数爰国诗人、民族英雄为之高歌,拔剑起舞,留下不朽的诗篇和神奇的故事。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宁锦之战,袁崇焕伏雄兵“普陀山”的故事。锦州北普陀山历经千百年的修葺,真乃为“辽西第一洞天”,楹联、石额、匾额、石碣、碑等有四十九方之多,据锦州八十六座庙宇之首!现选摘如下:上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下联:经声佛号唤回宦海梦迷人。

    清,福坚法师上联:普陀群峰竞秀,洞天古木潭印月,石堂松雪高士卧;下联:玉瓶溪水萦绕,山路松声风推日,红雨山房逸民居。翰林院检讨邑人王春上联: 天地此昂头,瞰千里锦秀山河都归襟抱,闾峰叠叠,拓得开豪客吟怀,凭谁采三辅歌谣,谱汉沛醇风周丰雅化;下联:古今同是梦,数百代英雄人物几付沧桑,渤海茫茫,流不尽前朝遗恨,好携取一樽清酒,吊将军壁垒丞相祠堂。

    同治乙丑科进士直隶知州刘逢源上联: 莲花座上飞来一叶慈航度众生早离苦海;下联:杨柳瓶中洒遍几滴甘露愿大士广布福田。顺天南路厅同知大兴县知县邑人李赓云上联: 在天在渊,莲座四时云似海;下联:为霖为雨,杨枝一洒物皆春。

    清圣祖康熙题《松山》诗鸣笳伐鼓速兵机,百胜谋成夜合围。月黑风高神鬼泣,金戈白写识天威。

    七 律林麓蒙茸径转深,青山偏自解招寻。石堂无地留松影,洞水涵云浣客心。

    秋色渐高苍霭散,翠微平对暮烟沉。流涟徒倚频移席,何日还期一再临。

    锦州府知府孙成书七 律两度遭劫两度春,碧血山泉血染身。玉瓶圣水翻作浪,恩仇一片化烟云。

    慈悲崖下慈母心,魂归南海紫竹林。白驹过隙千秋事,空有明月照山门。

    锦州知府张景苍已未怀古偶题游观音洞同治甲子夏偕同人游眺率题俚句岁十五年矣尘满壁记进怀往迹刻于石以记志之。洞天古木老烟霞,修到神仙住几家。

    山岫行云忙作雨,悬崖枯树倒生花。酒香共饮杯中月,诗草谁笼壁上纱。

    独立最高峰顶望,茫茫大海浩无涯。深洲直隶州知府邑人李蓬源夜宿观音洞扶筇重访旧诗盟,忙到山僧一笑迎。

    醉眼放观天地小,豪情狂压海山平。空中峭壁倚云立,石上寒泉咽月明。

    何必更寻三岛胜,人间自有小蓬瀛。其 二振衣高上翠微巅,缥缈人疑羽化仙。

    崖雪瘦支松骨健,洞云凉抱馨声圆。空潭寒印一轮月,峭石独撑半壁天。

    莫向碧空搔首问,恐惊星斗落岩前。游观音洞高阁凌霄起,凭栏寄兴长。

    天光垂涧碧,松影入窗凉。古木丛青霭,危楼倚夕阳。

    半山亭下路,云气郁苍苍。望 海 潮秋日登北普陀山望海楼秋风古道,乱烟衰草,寻山远过荒村。

    峥枕断流,楼依绝壁,洞霞深锁禅门,径曲辟荆榛。正暮蝉噪雨,塞雁翻云,半壑松声,满天霜信气萧森,层峦遮断斜曛。

    听疏钟娄杵,唤醒诗魂,把酒临风,仰天长啸,倚栏凭吊何人!一水隔红尘,见茫茫大海,骇浪横吞。待取东林月上,归路恰黄昏。

    常楷八月十五填阕。

    提及四大佛教山任意一个名山的的诗文

    刘禹锡 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西南。

    九峰竞秀,神采奇异。昔余仰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秀。

    及今见九华,始悔前言之易也。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仙。云含幽兮月添冷,日凝晖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

    乘累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君不见敬亭之山广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藉甚乎人间! 送童子下山 释地藏(金乔觉)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滕学士九华山书堂 梅尧臣 处山方畏浅,曾慕结深庐。

    要与云峰近,宁将野客疏。涧苗来入俎,林鸟或窥书。

    何时轻兹乐,而从出塞车。 郡楼望九华 杜牧 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

    却忆谪仙诗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上九华,为九华之灵山秀水、奇峰异景所动,欣然赋诗作文,九华山即由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诗篇而得名,此后历代文人骚客接踵而来,酬唱赠答,留有诗词、文章千余首(篇)。

    这里仅摘录历代著名诗人数首佳作: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 李白等 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

    事绝古老之口,复缺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

    时访道江汉,憩于夏候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李白)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贲阳崖。

    (韦权舆)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李白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宿化城寺阁 王安石 白云如驱羊,满谷不可量。散作兜罗锦,中藏宝月光。

    山窗夜闲静,时闻叶鸣廊。僧房杳清寐,佛炉篆余香。

    吟猿递空壁,宿鸟惊飞霜。起坐四面顾,芙蓉蔚苍苍。

    人生始得饱,岂必二顷粮。金地黄粒米,当味斋厨香。

    描写普陀山的诗句 慧锷禅心从佛愿,梵僧度牒谒迦罗。 七律·游普陀山(三) 海生明月月生辉,纪寿滩头共把酒。

    二、访海天佛国 粒粒纤尘万里埃,翻山越岭渡洋来。 四、谒没有肯去观世音 观世音没有肯去东倭,驾乘莲花上普陀。

    佩文词韵五微、四支 注:传说纪元916年,阿曼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世音圣像回国,通过普陀莲花洋时,骤然肩上遍是铁莲花,船没有能通行,慧锷认为观世音没有肯去,此外把圣像留正在普陀山,从此 普陀便成了特地供奉观世音的道场。 。

    注明:普陀山南海观世音巨佛铜像立于今年日僧彗锷留“没有肯去观世音”之新罗礁上首龙湾岗墩,像高33米,1997年10月30日开光落成。 七律·访普陀山四首 一、观南海圣境 咬破千山向海陬,百川没有悔水东流。

    古刹千年香一直,江山万代永和祥。 七律·普陀山颂 普陀佛国独无双,碧海金沙映石幢。

    描写普陀山的诗句 康无为 观世音过次没有肯去,肩上神山涌普陀 。 登石磐陀观夕照,入林黑竹浴朝曦。

    七绝·赞普陀山 普陀胜迹岂平常?四海行人远敬香; 佛顶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雾成祥。 名山佛指听梵语,却道世间好个秋。

    轰传巨塑开光日,又显佛轮万道金。尼姑惭愧舟上待,观世音委婉谢西洋。

    莲池赏月依歪柳,石岸听涛傍小船。 千年普济风烟袅,百尺莲台佛像巍。

    景色锦绣媲三岛,大士今年没有肯离①。 脚踏莲花韵味出,眉弯朔月叫人思。

    暮鼓晨钟化固执,观世音苦海作慈航。 涛涌莲花观自由,波生海印渡心舟。

    倾耳恭听如众愿,寻声释解化顽痴。 浪滚彰清楚与暗,潮淋没有讲是耶非。

    知因济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顾万民。 善恶无疑昔日事,情仇少怨旧时胎。

    晨钟暮鼓心中响,自有莲花一直开。 七律·游普陀山(绞盘格) 万里涛声绕翠微,干宵青嶂乌云飞。

    人叹红尘缘未了,即挥千手渡心河。 松风慧解如来意,法雨禅修小道场。

    没有慕仙瀛轻渡海,甘同黔首共融心。 游普陀山七律(之一) 云霓明灭涌灜洲,肩上仙山梦里游。

    睡花应解谁如我,醉月原知我是谁。 三、瞻观世音巨像 观世音妙像显天姿,常应世间灾难时。

    楼阁上下二百寺,恐龙轰卷繁多波。 一花醒悟灵山笑,满目慈善尘世歌。

    注明:据传,纪元863年,有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观世音像归国,舟至莲花洋碰壁,数番无奈如愿,遂信观世音没有肯东渡,乃建寺供奉,人称“没有肯去观世音”。 二龟听法参禅道,三寺传经醒世氓。

    磐陀石影红尘落,涯洞潮声尘世留。 注明:普陀山新景点甚多,大多与观音菩萨相关,出名的如磐陀石、潮音洞、梵音洞、莲花洋、海印池、观世音巨像之类。

    倦望槐荫怜夜鹊,无枝可倚尚翩翩。 七律·游普陀山(二) 桉树琼枝万象欣,寻经问津拜观世音。

    绿掩瑶台浮玉塔,云飘广宇绕琼楼。 手持法印施恐惧,心转金轮念有词。

    更访八仙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