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沈宜修的诗词

    1.沈宜修的诗词选摘

    【仲韶往苕上,别时风雨凄人,天将暝矣。

    自归,寄绝句五首,依韵次答,当时临歧之泪耳】离亭树色映长征,渺渺烟波送去程。断肠只凭千里梦,乱山遮隔更无情。

    莲壶催漏自销魂,画枕银屏夜色昏。萧索半春愁里过,—天风雨尽啼痕。

    【春别】帘前残月五更风,江上征帆挂碧艟。客路片云随远望,镜中双鬓叹飞蓬。

    索愁芳草千山绕,送恨啼莺万里同。待约芙蓉秋水绿,莫教黄菊冷烟尘。

    【望江南·暮秋】河畔草,一望尽凄迷。金勒不嘶新寂寞,青袍难觅旧葳蕤。

    野烧又风吹。胡蝶去,何处问归期。

    一架秋千寒月老,数声鶗鴃故园非。空自怨萋萋。

    【蝶恋花·感怀】犹见寒梅枝上小。昨夜东风,又向庭前绕。

    梦破纱窗啼曙鸟,无端不断闲烦恼。却恨疏帘帘外渺。

    愁里光阴,脉脉谁知道?心绪一砧空自捣,沿阶依旧生芳草。 。

    2.一首沈宜修的诗,求赏析,急

    这类词是以送别怀人、时令怀人为主题。这些词中倾注着对丈夫的爱、对子女的爱、对家庭的爱。但是在丈夫宦游、女儿早逝、时代家庭动荡贫苦的情况下,沈宜修的词又充溢着对诸种爱的缺失之感。词人所怀念的仲韶、君庸、君晦、张倩情、六妹、周姐、文然侄、长女昭齐等都是她的至亲。送别的作品多作于崇祯元年到祟祯四年间叶绍袁游宦北京时。四年之中丈夫远游,作为妻子宛君虽然“别恨长悠悠”,但在《送仲韶北上戊辰》中也不忘记安慰丈夫“聊歌送君曲,且做无情游”。词中先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感情平和中庸,结句处总会以好言安慰丈夫,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教表现。如《水龙吟·丁卯,余随宦冶城,诸兄弟应秋试,俱得相晤。后仲韶迁北,独赴燕中,余幽居忽忽,况焉三载。赋此志慨。》“西风昨夜吹来,闲愁唤起依然旧。苔钱羞涩,容姿粉淡,悴丝摇柳,烟褪余香,露流初引,一番还又。想秦淮故迹,六朝遗恨,江山不堪回首。 莫问当年秋色,锁窗长自帘垂秀。淹留岁月,消残今古,落花波皱。容梦初回,钟声半曙,雁飞归候。便追寻,锦字春绡,多付与、寒笳奏。”丈夫远上北京后,宜修独自幽居三年,在寒夜中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羞涩与秀丽,想到婚后的短暂甜蜜和幸福。 而“莫问当年秋色”道出今昔变迁,回忆的伤感,不论是是国家的面目还是自己和丈夫的感情都已经消残破败,就如同落花波皱,再也无法期盼云中锦书、雁字回时带来的爱情。

    寒食、七夕等时令,秋夜、寒夕、月夜等时间和端午等节日最容易勾起母亲对女儿的思念,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七夕乞巧、寒食时节,每每“触景伤心万事悲”、对亲人的思念不断刺激着她,使她无法压抑心中的惆怅。如《如梦令·元夕感怀》“人静夜寒如昨,两度春风萧索。疏影月朦胧,依约半庭秋择。垂幕。垂幕。窗外那知梅落。”夜深人静时女子仍旧坐窗前,两年里的每一天都是煎熬决计今夜不等了,垂帘幕时梅花落了下来。词中交织的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忧伤,其中有生活的不如意,分别的痛苦和孤独的忍耐等等人生可能遇见的忧愁。

    3.一首沈宜修的诗,求赏析,急

    这类词是以送别怀人、时令怀人为主题。

    这些词中倾注着对丈夫的爱、对子女的爱、对家庭的爱。但是在丈夫宦游、女儿早逝、时代家庭动荡贫苦的情况下,沈宜修的词又充溢着对诸种爱的缺失之感。

    词人所怀念的仲韶、君庸、君晦、张倩情、六妹、周姐、文然侄、长女昭齐等都是她的至亲。送别的作品多作于崇祯元年到祟祯四年间叶绍袁游宦北京时。

    四年之中丈夫远游,作为妻子宛君虽然“别恨长悠悠”,但在《送仲韶北上戊辰》中也不忘记安慰丈夫“聊歌送君曲,且做无情游”。词中先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感情平和中庸,结句处总会以好言安慰丈夫,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教表现。

    如《水龙吟·丁卯,余随宦冶城,诸兄弟应秋试,俱得相晤。后仲韶迁北,独赴燕中,余幽居忽忽,况焉三载。

    赋此志慨。》“西风昨夜吹来,闲愁唤起依然旧。

    苔钱羞涩,容姿粉淡,悴丝摇柳,烟褪余香,露流初引,一番还又。想秦淮故迹,六朝遗恨,江山不堪回首。

    莫问当年秋色,锁窗长自帘垂秀。淹留岁月,消残今古,落花波皱。

    容梦初回,钟声半曙,雁飞归候。便追寻,锦字春绡,多付与、寒笳奏。”

    丈夫远上北京后,宜修独自幽居三年,在寒夜中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羞涩与秀丽,想到婚后的短暂甜蜜和幸福。 而“莫问当年秋色”道出今昔变迁,回忆的伤感,不论是是国家的面目还是自己和丈夫的感情都已经消残破败,就如同落花波皱,再也无法期盼云中锦书、雁字回时带来的爱情。

    寒食、七夕等时令,秋夜、寒夕、月夜等时间和端午等节日最容易勾起母亲对女儿的思念,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七夕乞巧、寒食时节,每每“触景伤心万事悲”、对亲人的思念不断刺激着她,使她无法压抑心中的惆怅。

    如《如梦令·元夕感怀》“人静夜寒如昨,两度春风萧索。疏影月朦胧,依约半庭秋择。

    垂幕。垂幕。

    窗外那知梅落。”夜深人静时女子仍旧坐窗前,两年里的每一天都是煎熬决计今夜不等了,垂帘幕时梅花落了下来。

    词中交织的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忧伤,其中有生活的不如意,分别的痛苦和孤独的忍耐等等人生可能遇见的忧愁。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词的上片首先通过写梦醒后所见的粉箨、蔷薇和池草,昭示春天将逝,时光飞驶,借景抒发多年未见弟弟的思亲之情;(1分)后两句直抒胸臆,(1分)以梦与现实的反差直抒梦醒后心中的“千重闷”。

    (3分。前三句借景抒情,1分;后两句直抒胸臆,1分;思亲(弟)之情,1分。)

    小题2:下片运用“鱼传尺素”的典故,(1分)写弟弟屡约归期,又无法如约而归的无奈思念。(1分)词人所说的“不如休想再相逢”一语,用的是反语的手法,(1分)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深重哀痛。

    (1分)(4分。典故及分析情感,各1分;反语及分析情感,各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此类题目思考的角度和着眼点是“如何抒发”,要抓住关键词,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组织概括。一般情总是借助于景的描写来表达,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如“粉箨”、“蔷薇”和“池草”,昭示春天将逝,时光飞驶,借景抒发多年未见弟弟的思亲之情;还有一种就是直抒胸臆,即直接抒发情感。如“梦”、“醒”、“千重闷”现实的反差,直接抒发梦醒后心中的“千重闷”。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要从造成“不如休想再相逢”的原因以及“不如休想再相逢”为反语手法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找出原因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性的情感分析即可。

    如“屡约归期”、“双鱼几度无真信”。 。

    5.明朝才女叶小鸾,才情过人,诗词俱佳

    1632年十月十一,一代才女叶小鸾于婚前五日夭折,年仅十六岁。

    近四百年来,有关叶小鸾死亡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对午梦堂研究的展开,叶小鸾的死因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各种假设、猜测颇多,使叶小鸾的死因成了一个不解之迷。笔者生于午梦堂遗址故里的邻村,曾长期生活、工作在午梦堂遗址故里所属的乡镇,在研究工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著有《满门风雅午梦堂》、《分堤吊梦》等专著,在各地报刊发表相关文章几十篇,对叶小鸾死亡之迷也作过分析。

    最近读到几篇写叶小鸾死亡之迷的文章,离谱到出奇,故作专文分析,方便读者能有恰当的理解,且一并求教于方家。叶小鸾其人 叶小鸾,字琼章,一字瑶期,1616—1632,午梦堂主叶绍袁、沈宜修夫妇的第三个女儿。

    叶小鸾生于文苑世家,父亲叶绍袁是江苏吴江的分湖世家叶氏第二十四世,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母亲沈宜修来自同邑的另一文苑世家松陵沈氏,沈氏以戏曲闻名,与同时代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齐名,称“吴江派”。叶小鸾生时,母亲因产后体虚,且当时家中经济拮据,缺少营养调理身体,奶水不足。

    同一时期,小鸾的舅母张倩倩刚生下的婴儿却不幸夭折。于是,出生才四个月(也有说六个月)的小鸾被送往舅舅家,由舅舅、舅母代为扶养照料。

    舅母张倩倩是沈宜修的表妹,且是当时江南出名的才女,但她所作诗词大多散佚,仅有数首流传,也多是小鸾母女记忆后录存下来的,张倩倩把叶小鸾当作亲生孩子一般看待,不但呵护宠爱有加,还常常教育小鸾读书识字、课读诗文。小鸾寄育的第二年春天,沈宜修去看望父亲(小鸾的外公)时,张倩倩对沈宜修说:是儿(这个孩子)灵慧,日后当齐班(昭)蔡(文姬),姿容也非寻常人可比。

    因而对小鸾的教导格外上心。叶小鸾在舅母的照料下,很早就显露了不凡的才情,四岁时就能背诵《离骚》及万首唐人绝句,终卷不遗一字,而且还能略知其含义。

    舅母教其识字,过了几天考她时,故意写了错别字来让她识,小鸾也能辨别出来,对舅母说,这个字弄错了,舅母是不是误写了?让舅母越加怜爱。1625年,父亲叶绍袁考中进士,举家欢庆。

    十一月,叶小鸾正式离开舅家,回到了离别十年之久的父母身边。深得舅母张倩倩才情真传的叶小鸾,在舅母的教读下,少小即已才情初露,回到父母家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才华渐渐展示。

    回家不久,一日傍晚在堂前乘凉,坐看月色,月华初上,清冷的月光照着院中的疏枝密叶,风竹萧萧,景色如画,母亲沈宜修触动心思,随口吟出“桂寒清露湿”,尚未想到下句,一傍的小鸾就接口道:“枫冷乱红凋”,母亲沈宜修大喜过望,对小鸾如此敏捷的才思,赞为有柳絮因风之思,对爱女愈发怜爱,此后对小鸾更勤加指导,亲自课读唐宋人诗,以及作诗基础的对对子。在叶家三姐妹中(纨纨、小纨与小鸾),小鸾虽最年幼,得父母宠爱、姐姐们呵护,但她们姐妹年岁相仿,姐妹情深。

    小鸾与她的姐妹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母很早即对她们进行文学的启蒙,并培养和鼓励她们对文学的兴趣,发展她们在文学上的才情。她们除了在一起吟诗作画,做些女红等劳作外,还常常结伴外出游玩,诸如踏青赏花、扑蝶游戏,夏日里划着小船去采莲花、秋风里到分湖中去摘菱角,快乐的乡村生活,既让她们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农夫的艰辛劳作),又使她们比一般的闺阁女子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视野来得更开阔,同时,又在亲密无间的游玩中结成了深深的姐妹情谊。

    1632年,早有婚约的昆山张家,向叶家提出,要为长子张立平与叶小鸾完婚,婚期定在十月十六日(是农历),叶绍袁欣然同意。入秋,叶家上下喜气盈门,忙着张罗小鸾的婚事,九月十五日,夫家送来了催妆礼,就在这一天夜里,小鸾忽然得了重病,张家担心小鸾的身体在婚礼时吃不消,就提出来,要求将婚礼提前到十月初十举行,叶绍袁也同意了。

    婚前提前的消息告诉小鸾时,小鸾正卧病在床,叹息道:“如此甚速,如何来得及。”到十月初十这天,小鸾的病情反比平常加重了许多,婚礼自然也无法举行了,到第二天,病情急转直下,小鸾自知不行了,倚在母亲沈宜修的怀臂间,星眼闪耀着泪光,口里念着佛经,声音微弱而清晰,沈宜修连唤“小鸾、小鸾”,但小鸾已瞑目而逝了。

    叶小鸾夭折后,叶绍袁整理女儿的遗作,并将亲朋好友的悼亡诗文,合成一集,取名《返生香》,关于集名,叶绍袁在序言中说:“《十洲记》曰,西海中洲有大树,芳华香数百里,名为返魂,亦名返生香。笔墨精灵,庶几不朽,亦死后之生也,故取以名集。”

    《返生香》收录小鸾的诗作一百多首,散文三篇。散文《汾湖石记》是晚明小品文的杰作,散文《蕉窗夜记》也颇可一读,疏香阁前种的几株芭蕉,在小鸾死前的几夜,无风自响,如婴婴啼哭,小鸾死后,没几年就枯萎了,也是一奇。

    小鸾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吟花咏草,四时歌赋,又有唱和酬答,抒情述怀,且体裁多样,五言、七言、词等,也足见小鸾在诗歌创作上的才情。死亡之迷 叶小鸾夭折后,对她的死因,人们提出了种种看法,归纳起。

    6.1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感怀(明)沈宜修..

    ⑴词人的烦恼因思念亲人所致。

    (2分)东风又至,时间飞逝,亲人远在天涯,相聚遥遥无期,只能期待梦中团聚;独守空房,寂寞难耐,脉脉思念之情却无人倾诉、无人知晓。(2分)⑵“空自”既写出了捣衣时因无法寄送而产生的徒然无奈、心不在焉,也写出了词人因牵挂亲人而产生的散乱心绪;(2分)“依旧”既写出了芳草与往年一样萌生,也写出了庭院与往年一样冷清,更委婉地表现了思念之情依然长久、深重。

    (2分)【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这类题目可从诗人身世、题目、作品内容等角度来分析。诗人沈宜修,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女子,她一边抚育儿女,一边支持丈夫谋求功名。

    丈夫仕途顺坦。这期间,多愁善感的沈宜修既为夫君的成功深感自豪,又常常牵挂和思念着远在他乡奔波的夫君。

    所写诗歌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从题目“感怀”来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是诗人心情的。

    那是一个梅花初放的冬日,啼鸟鸣晓。她闲步于清晨被薄雾笼罩的庭院,她的心绪有些无端。

    透过窗帘眺望远方,因看不到熟悉的身影,竟转为去怀恨那随风而动的疏帘。那条屋前的石级小道,因少有人来,开始长出凄凄芳草,这也让这位可爱的女子心中顿生烦恼。

    可想而知,在她的内心,对夫君的思恋有多么深重。诗写得婉约淡雅,和她的身份与经历十分相符。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捣衣是为了给亲人准备衣服,可是亲人不在眼前,准备好的衣服也无法送达,所以诗人说“空自”捣,表达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自己的孤独与无聊之感,偏偏不解人意的芳草,依旧和往年一样生长,既用芳草无情衬出人的有情,又用“依旧”年年生芳草,写出诗人已不止一年注意到这一景象,也就表明诗人与亲人离别的时间长,也即相思之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带有屏字的诗句

    《秋夕》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嫦娥》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清溪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浣溪纱》

    作者:沈宜修

    淡薄轻阴拾翠天,

    细腰柔似柳飞绵,

    吹箫闲向画屏前。

    诗句半缘芳草断,

    鸟啼多为杏花残,

    夜寒红露湿秋千。

    8.求大神解决这道宋词

    一:原词简介:沈宜修:【踏莎行】粉箨初成,蔷薇欲褪,断肠池草年年恨。

    东风忽把梦吹来,醒时添得千重闷。 驿路迢迢,离情寸寸,双鱼几度无真信。

    不如休想再相逢,此生拼欲愁消尽。沈宜修,字宛君。

    这篇姐姐思念弟弟的词作,尽显姐弟间的手足亲情。其弟沈自徵,字君庸,明代戏曲家。

    曾为国子监生,少年裘马,挥斥千金,在京师十年,遍察西北边塞,考究地理形势,多次为有关大臣出谋划策,筹划兵事。所以姐弟间“屡约归期无定”。

    词中的“不如休想再相逢”句,正话反说,看似解脱,实为哀痛,意味深长。二:回答问题:1、词的上片从写景入手,借景物起兴,从春花零落,春草带恨写起,东风惊醒了思念亲人的梦,从写景到写梦醒,而景色是春天将尽,梦里是亲人分离,显得情景交融。

    2、词中的“不如休想再相逢”句,正话反说,看似解脱,实为哀痛,意味深长。嘴上说不想再相逢,实际上却是因为战乱频仍,相隔千里,连通信都很困难,想要相见实在是难上加难。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