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喜迁莺》赏析

    1.喜迁莺·晓行赏析这首词

    此词是作者冬日一个拂晓上路时怀念他的妻子而写的。词的上片写晓行景色,下片写怀人情思。上下两片一因一果,一景一情,结合得天衣无缝,写景、抒情相得益彰。《直斋书录解题》谓刘一止“尝为晓行词盛传于京师,号刘晓行,”可见时人对此词的推崇。

    上片起首一句将时间点明,并由于角声唤醒旅人,引起以下画面的展开。“宿鸟”二句更把时间界限进一步点明:树上巢中的鸟不到天明是不会聒噪的,虽有响亮的号角声飘来,却未惊醒它们,可见天色还未大亮。但雄鸡黎明前是定要啼鸣的,“鸡先觉”,又说明天快亮了。起句和以上两句是写驿舍室内听觉所起的反应。接着三句:一眼望去是连绵而曲折的村落,一个“烟”字,说明晨雾未消;行人已起,马嘶叫。一弯残月,透过长林,隐约可见。这都是词人离开住地出门后的所见所闻。以下“泪痕”两句,说明作者驿舍中因伤感而流过泪,并且曾饮酒御寒。

    这两句以感受写天候之寒冷。一个“霜”字点明是清晨的行动,紧扣词题。这七句,全用白‘描手法,写出晓行所见所闻和身体的感受,真实动人。清人许昂霄评曰:“’宿鸟‘以下七句,字字真切,觉晓行情景宛目前”(《词综偶评》),是恰当的。前结三句,“倦客”表明他曾久客外地,对行旅生活已感到厌倦:“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化用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解云:“禁,愿乐之辞。刘一止《喜迁莺》词’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言倦客不愿意再奔走风尘京洛也。”作为徽宗宣和三年(1121)的进士,词人直到高宗绍兴初年,才得授秘书省校书郎。此次夜宿晓行,再去京都,当是为了应诏赴官,但又深觉京尘可厌,实不愿重履浊地。不愿去而仍不得不离乡背井,奔波不已,其情绪之恶劣可知。

    词之上片重写景,下片则转写怀人,同时也对词人驿舍流泪的原因作出交代。过片三句,道出他和妻子分别后的复杂心情作者写到这里,思潮起伏,眼前又出现家中的情景:“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以之和“岁寒飘泊”进行对比。“争念”即“怎念”,此三句即柳永《倾杯》:“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怨意显然,于是接入下句“怨月恨花烦恼”。因久别而怨及月与花,颇得无理之趣。作者接着说:这种烦恼,“不是不曾经着”。如此羁旅情怀,一从习惯后,经过时间的推移,也可望渐渐消减,结句突然翻转,道“新来还恶”!“恶”字即情绪不好。末四字尽包上文许多事与情而生的一种感应,感概极为深厚。

    此词写景生动传神,意境幽深,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写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层次分明,感情真挚,使人感同身受,堪称情景俱佳的好词。

    2.如何鉴赏刘一止的“喜迁莺”这首词

    这首题名“晓行”的词,是作者在晨路上因思念妻子而写的。

    “带霜”“冲寒”“残月尚穿林薄”, 可见已是冬季,这也是作者“晓行”之日的开始之时。 词的起句说角声催来天晓。

    一开头就点明时间,也由于角声将旅人唤醒踏上征程,引起以下画 面的展开。“宿鸟”二句更进一步明确时间:树上巢中的鸟不到天明是不会聒噪的,虽有响亮的号角 声飘来,却未惊醒它们,可见天色还未大亮。

    公鸡在破晓前总要啼鸣的,“鸡先觉”,又说明天快亮 了。起句和以上两句是写在驿舍室内的所听所感。

    接着三句写景,一眼望去是连绵而曲折的村落, 一个“烟”字,说明晨雾未消,行人已起,马在嘶叫;一弯残月,在林中隐约可见。这都是离开住地出 门后的所见所闻。

    以下“泪痕”两句,说明作者在驿舍中伤心流泪,并且曾饮酒御寒。这两句以自己 的感受写天之寒冷。

    一个“霜”字点明是清晨的行动,紧扣词题。以上七句,用白描手法,写出晓行 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真实动人。

    前结三句,“倦客”表明他曾久客外地,已厌倦了旅行生活;“悄不 禁重染,风尘京洛”,此处是化用前人诗句。 作者是浙江湖州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却无官 职,直到高宗绍兴初年召试,才得授秘书省校书郎。

    此次夜宿晓行,再去京都,意在赴京做官,但又 深觉京都可厌,实不愿重履浊地。不想却又不能不离乡背井,奔波不已,其情绪之恶劣可知。

    这一 点从上面“泪痕”二字也可以看出。 词的下阕转人怀人,也对作者流泪的原因作了解答。

    换头三句,道出他和妻子分别后的复杂心 情,可是孤鸿难觅,思念无处可诉。作者写到这里,思潮起伏,眼前又出现家里的景况:“翠幌娇深, 曲屏香暖。”

    与“岁寒飘泊”成反比。“争念”即“怎念”,此处表现得怨气颇深,便引出下句“怨月恨花 烦恼”。

    花好月圆则无恨,抛家傍路自生怨。因久别而怨及月与花,看似无理,却有其因。

    但是词意 远不止于此。因为在作者看来,这烦恼“不是不曾经著”。

    作者想如此之类的羁旅情怀,习惯后,经 过时间的推移,也可望渐渐消减。岂知结句突道“新来还恶”,“恶”字连上“情味”言,可见其心情之 差。

    末四字是尽包上文许多事与情而生的一种感应,这样一个总结当然也不是离家别妻这一点。 整个下阕因思念而显得不平静,的确是作者“心事万重”的具体刻画。

    此处写心理活动细致人 微,很有层次,情感真诚。 此词上阕写晓行景色,下阕写因初春分散而生的怀人之情。

    但细读全篇,可知下阕的怀人是由 上阕晓行引起的,没有晓行的感触,就不会思念故人。所以上阕是因,下阕是果,两者结合得非常 紧密。

    3.请帮忙解释这首词《喜迁莺》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 爱问

    以下是百度网友“羽毛和翅膀”关于这首词的介绍,供您参考。

    他的释义基本正确,但似仍有缺憾。 “觥”gong 一声 ,洒器(注:应是酒器之误。)

    “棹”zhao 四声,桨(注:理解有误。仍应是动词划的意思。

    是一划(船)、一掉头的意思。) 注:当时网友“呵呵”还问到了空的发音。

    根据词谱,应为平声。 喜迁莺 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 应与我情同。

    觥船一棹百分空, 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 天若有情应老。

    劝君看取利名场, 今古梦茫茫。 这是一首赠别词,作者将离情写得深挚却不凄楚,有温柔蕴藉之美。

    起笔“花不尽,柳无穷”借花柳以衬离情。花、柳是常见之物,它们遍布海角天涯,其数无尽,其广无边;同时花、柳又与人一样同是生命之物,它们的生长、繁茂、衰谢同人之生死、盛衰极其相似,在离合聚散之际,也同样显露出明显的苦乐悲欢。

    “应与我情同”是以花柳作比,衬写自己离情的“不尽”和“无穷”,宛转地表露了离别的痛苦之深。 “觥船一棹百分空”,一句出自杜牧的《题禅院》诗。

    作者这 里强作旷达,故示洒脱,以一醉可以消百愁作为劝解之辞,而“何处不相逢”,则是以未来可能重聚相慰。在对友人的温言抚慰之中,也反映了作者尽量挣脱离别痛苦的复杂心态,他既无可奈何,又故示旷达。

    下片自“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起,词情一转,正面叙写离别之情。高山流水,贵有知音,朱弦声悄,是因挚友远去,一种空虚寥落之感油然而生。

    “天若有情应老”,用李贺句意直抒难以抑止的离别哀伤。 结拍“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二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又一次劝解。

    同为相劝之语,此处在内涵上却与上片不同。上片劝慰之语只就当前离别着眼,以醉饮消愁、今后可能重逢为解,是 以情相劝;此处劝语却透过一层,以利名如梦为解,属以理相劝,在劝解之中包含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体验。

    晏殊一生富贵显达,长期跻身上层,但朝廷内派别倾轧,政治上风雨阴晴,不能不使他感到利名场中的尔虞我诈,宦海风波的险恶,人世的盛衰浮沉,抚念今昔,恍然若梦。 这首词明快、自然,读来如行云流水,与作者其它词风格迥异。

    其思想内核,一方面是藐视名利,一方面是寄情山水歌酒。全词在抒写离情别绪中,反映了晏殊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注: 依在下愚见,以上的解释反映了许多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 试用白话文解析如下。

    也是一孔之见。谬论之处,还请海涵指正。

    喜迁莺 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 以景说情,网友解释的基本正确。

    但愚见以为,从晏殊选择的词牌和取象上来看,不是没有写实景的可能。以晏殊这样的才子来说,每一个季节都能找到“应与我情同”的景物,而不会因为这类景物天底下到处都有。

    这里面或许含有春光虽好又怕春归去、友人虽好如今全要离去的情绪,流露出对朋友的留恋。 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这句话的解释显然落入了很多今人的误区。这是把棹当作桨,用来划觥船的必然结果。

    故作旷达、一醉解千愁更是牵强的令人难以承受。 晏殊的身份比杜牧显赫,但文字风格与杜牧十分相仿。

    他直接套用了杜牧这句诗,一方面说明了他对小杜的喜爱和熟络,一方面说明他非常清楚这句话的意思。以他当时的地位,没有必要在朋友面前装作豁达。

    仍是接上句。意思是春光这么好,我对你的情意这么深,客船一起航,什么都成空了。

    由于是借句,觥船在这里并不是说载酒的觥船,而是指载着友人离去的客船甚至车马。 何处不相逢则是用来安慰朋友和自己的。

    走了以后,山不转水转,不管在哪里,仍会有相聚的时候。一切成空后,如果说杜牧用“十岁青春不负公”来安慰自己,那么晏殊就是用“何处不相逢”来安慰友人了。

    很显然,他俩“空”的东西不一样。但“百分空”,却是一样的。

    杜牧有心遵守佛礼,抛空一切,所以用往事来慰藉自己,就像有人说的“这辈子也够本了”。晏殊和友人是暂时的分离,所以用以后还会相见来安慰友人。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 这句话是对友人诉说自己的感受:你走了以后,朱榭亭台里管弦也该静下来了,这是因为少了你这位知音。

    老天爷如果有我这样的情感(或知道我的情感),老天爷也会老一些的。 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最后这句话是勉励朋友或共勉。让朋友仔细看看古今名利场,从中吸取教训,古今名利场,不过都是过眼烟云一场春梦而已。

    对于词,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切句不一定准确。 至于其中隐含的意境,更是今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和添加的。

    网上甚至高人们的解释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必须由我们自己根据古文人写作背景及其自身特点,自己来慢慢体会。 以上是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祝您学习快乐! 注: 以下是百度网友“汨江百晓生”关于“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介绍,供您参考。 从全诗意境来看,晏殊完全利用了原句的本意,流露出了不愿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惋楚。

    利用杜牧诗句的意思也是如此。只有利用名句的原意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是因为,对于名句的意思,已经广为人知,根深蒂固了。如果任意改动原意,不容易立刻被别人理解和接受。

    金铜仙人辞。

    4.蔡梃的"喜迁莺这首词怎么鉴赏

    全词以边塞生活为背景,在激昂向上的主题中,流露出了一缕淡淡的忧愁。

    词的上阕均是写景,只是不用突兀之笔,而是从平淡处入手,由边塞的秋景自然引起。此处的 景物都是虚写,旨在渲染边塞所特有的寒荒漫寂。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三句,从静态 方面来摹写,边塞秋晓,霜空无际,冷气袭人。 步出帐外,只见晓色中隐隐能见的故垒和低压的黄云 下那随风摇曳的枯草衰蓬……继之而下的“汉马嘶风,边鸿叫月”两句是从动态入手,通过“pq”字与 “嘶”字对举,把边塞的风貌鲜活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陇上铁衣寒早”一句,以“陇上”和“寒早”与前面的秋景相照应,同时又以“铁衣”二字引出活 动于词中的主体——戍边士卒。 因此,这之后便以“剑歌骑曲悲壮”直接叙写戍边士卒慷慨报国的 豪情。

    “尽道君恩须报”一句顺势而下,豪侠之气似欲冲纸而出。而当时的仁宗皇帝对戍边士卒非 常体恤。

    据《宋史?仁宗本纪》载,庆历二年冬,诏恤将校阵亡,其妻女无依者养之宫中;四年六月, 诏诸军因战伤废停不能自存及死事之家孤老,月给米人三斗;五年三月,诏边兵第赐缗钱Q朝廷如 此,将士们自然会奋不顾身,死而报效。 而这就与被迫从军、厌战畏敌的情况截然不同,将士们的情 绪是积极向上的。

    作者正是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因此才可能写出“塞垣乐,尽橐鞑锦领,山西年 少”这样有激情、有气势的词句。橐鞋是装甲胄、弓箭的袋子,锦领指战袍。

    这里是说衣甲鲜明的戍 边士卒们倍感从军守边之好。 山西,指华山或太行山以西地区。

    上阕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情绪则由 低抑而到高昂。从上阕可以看出作者有丰富的生活体验。

    下阕与上阕紧紧相接。“谈笑”二字须与“刁斗静”相连理解,才能看出真意,这里不是一般 生活中的谈笑,而是说在平淡从容之间就把边事平定了。

    当然,就宋与西夏之间的当时局势说, 还只是做到了成守边关,得保边境安然无事。“刁斗静”是说夜间不必击刁斗以警戒;“烽火一 把,时送平安耗”,也是此意。

    唐代边塞烽火台每夜放烟一炬,称为“平安火”。这几句一方面写 出了当时形势的一片大好,另一方面对前面表现出来的昂扬士气做了一个必要却不着痕迹的补 充性总结。

    “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这几句是说朝廷守边采用的计策,对化外之民,不用武 力,而想用仁义去化民,等待他们自己来归顺。于是一年又一年的等待过去了一一这三句又为后面 的两句作好铺垫。

    “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二句与前面不同,这里忽作悲愁之语。 其实,这 正是词人“在渭久,郁郁不自聊”的结果。

    由于作者后半生多在荒山边塞并属太平期,因此,他自然 会生出年华逝去、岁月已去的叹息。不过,此忧郁的情思与前面的高亢豪迈相比,其比重又是极轻 的。

    因此,它不至于伤及全词慷慨激昂的基调。

    5.文言高手进,高分求:宋朝王千秋的词《喜迁莺》注释

    春前腊尾。

    问谁会开解,幽人心里。(今年的腊月快完,明春还在望,有谁能够解开一个幽静人的心结?)映竹精神,凌风标致,姑射昔闻今是。

    (仙女藐姑射(读作yi)映衬到修竹的精神,凌风摇曳的标致身影,过去只是听说,现在才真正领略。)试妆竞看吹面,寄驿胜传缄纸。

    (仙女试妆,竞相争看寒风的吹脸,驿站传寄的一剪梅花,胜过缄封的书信。)迥潇洒,更香来林表,枝横溪底。

    (迥然的潇洒,特别那暗香溢于林表,那枝干横斜交互于溪底。).谁为。

    停征骑。评蕙品兰,俱恐非同里。

    (有谁愿意停下征人的坐骑,把我与兰惠一起来评比。恐怕他们不是我的同邻共里。)

    天意深怜,花神偏巧,持为翦冰裁水。(老天非常喜爱,偏偏碰巧,花神也为我剪裁掉冰凌,)拟唤绿衣来舞,只许苍官相倚,(准备叫初春的绿叶来伴舞,只允许那苍劲的老树给我倚靠。)

    醉眠稳,尽参横月落,留连行李。(直到参星(猎户座)转横,月亮西落时,流连忘返于行人的旅途中,安稳地醉眠一觉。)

    行李即行旅,行人、使者之意,见《左传 僖公三年 》:“行李之往来,拱其困乏”。杜预的注解。

    这首词是咏梅的,其中多拟人句。以藐姑射yi 仙女、花神为陪衬,再加上映竹、凌风,吹面、寄驿、翦冰裁水、评蕙品兰、等暗示,极力渲染旅人的孤独和忧郁。

    疑别有所指,鄙人未敢妄拟。

    6.如何赏评李煜的《喜迁莺》

    上片写对佳人的思念。

    “无语”与“雁声”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的愁思越来越重,以至于“无语枕频欹”,而天空中的雁声却让人烦躁难忍。这个对比极好,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孤枕独眠、满腹惆怅的心情,其彻夜辗转、春梦苦短之情历历在目。

    “芳草”是一种代指,是主人公梦中所见依依怀恋的人。 淮南小山《招隐士》中有句:“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牛希济《生查子》词云:“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都是用“芳草”代指所怀念的人。

    “天远雁声稀”也形容极好,相传鸿雁能传书,而今雁声稀少,说明没有远方所思念之人的音信,这是借景寓情的写法,可见其情切、其思苦、其意远。 下片是写词人的生活环境。

    他居住在美丽的大堂里,但却深感寂寞,“啼莺”、“馀花”正是对这种寂寞的衬托。最后两句通过作者的惜花,来说明词人对春天是多么的热爱,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词人让落花自由自在地发挥灵性,犹如一层地毯铺在地上,留待舞人来欣赏,说明词人对舞人也一往情深。 白居易《长恨歌》有句云:“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抒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与此词的“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有异曲同工之妙,委婉深沉地传达出主人公的渴念思盼之情。

    虽然暮春残景,形单影只,但思佳人、恋佳人、盼佳人的情是锁不住的,一个“归”字,寄予了无限希望。

    7.李煜的《喜迁莺》解释

    晏殊-喜迁莺

    作者:晏殊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1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

    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

    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晏殊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赠别词,作者将离情写得深挚却不凄楚,有温柔蕴藉之美。

    起笔“花不尽,柳无穷”借花柳以衬离情。花、柳是常见之物,它们遍布海角天涯,其数无尽,其广无边;同时花、柳又与人一样同是生命之物,它们的生长、繁茂、衰谢同人之生死、盛衰极其相似,离合聚散之际,也同样显露出明显的苦乐悲欢。“应与我情同”是以花柳作比,衬写自己离情的“不尽”和“无穷”,宛转地表露了离别的痛苦之深。“觥船一棹百分空”,一句出自杜牧的《题禅院》诗。作者这里强作旷达,故示洒脱,以一醉可以消百愁作为劝解之辞,而“何处不相逢”,则是以未来可能重聚相慰。对友人的温言抚慰之中,也反映了作者尽量挣脱离别痛苦的复杂心态,他既无可奈何,又故示旷达。

    下片自“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起,词情一转,正面叙写离别之情。高山流水,贵有知音,朱弦声悄,是因挚友远去,一种空虚寥落之感油然而生。“天若有情应老”,用李贺句意直抒难以抑止的离别哀伤。结拍“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二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又一次劝解。同为相劝之语,此处内涵上却与上片不同。上片劝慰之语只就当前离别着眼,以醉饮消愁、今后可能重逢为解,是以情相劝;此处劝语却透过一层,以利名如梦为解,属以理相劝,劝解之中包含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晏殊一生富贵显达,长期跻身上层,但朝廷内派别倾轧,政治上风雨阴晴,不能不使他感到利名场中的尔虞我诈,宦海风波的险恶,人世的盛衰浮沉,抚念今昔,恍然若梦。

    这首词明快、自然,读来如行云流水,与作者其它词风格迥异。其思想内核,一方面是藐视名利,一方面是寄情山水歌酒。全词抒写离情别绪中,反映了晏殊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