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的中平仄有哪些字

    1.诗句中哪些字是平仄不限的

    古诗规则——平仄规则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 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 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 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 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 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 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 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 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 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 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 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 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绝】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 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

    2.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编辑本段普通话中的平仄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编辑本段粤语九声概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 声调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阴平声 因 分 诗 2)阴上声 忍 粉 史 3)阴去声 印 训 试 4)阳平声 人 焚 时 5)阳上声 引 愤 市 6)阳去声 刃 份 事 7)阴入声 壹 忽 ~(失) 8)中入声 ~(噎) ~ 屑 9)阳入声 日 佛 蚀 (~)表示有音无字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编辑本段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

    3.古诗中的平仄 有什么具体要求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意 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一)声调 传统诗词讲究音乐性,易诵能唱,容易记忆。所以它的写法强调懂得格律,过去便有人将它称为格律诗。

    懂得传统诗词的格律,要先从字的声调入手。从前的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

    古人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故声调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分清平仄两个字。 有人研究过,认为粤方言(白话)更接近古代的语言,所以懂得说白话的人,要区分平仄声比较容易。

    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的走下去。仄是倾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屈难听,较短促,如人为想将它拖长,则不可能。

    要正确运用此平仄声判断方法,最好是将同拼音不同调的两三个字来对比,如钟和众、期和企、花和画等,前者和后者一读白话声,便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悦耳、平柔,属平声;后者聱牙、急迫,属仄声。 习惯于区分现代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散到新四声中去。

    那么,分散到上声和去声的入声字,自是仄声;这里十分要注意的是已分散到阴平和阳平去的原入声字。如“插”字和“差”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同音,同属阴平声调,但如读起白话来,便有很大区别,又如现代普通话“衣”“一”。

    同音,但在古语中“一”是入声字,“衣”是平声字,是不容混淆的。所以,只懂得现代普通话而不懂得白话的人,要正确区分出传统的平仄声,必须手上有一本《词林正韵》之类的工具书不可,特别是要掌握好入声字这一类。

    除了查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一手段外,多背熟一些古代名篇,也能正确区分某些疑难字的音调,在同一句中,唐诗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也就是说,一句子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的双数字,平仄必须按固定格式,不能混乱。如上面提到的“画”字,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判出其平仄声归属,我们的头脑中立时涌起“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名句,那么按照同句的平仄相间的句式,便很容易判断出它属仄声。

    至于,同句平仄相间的规律又该是如何呢?这是我们在下一回要谈到的主要内容。(二)句式 在律诗和绝句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

    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词的不同之处,。

    4.诗句中哪些字是平仄不限的

    古诗规则——平仄规则 平 仄 规 则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 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 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 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 ".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 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 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 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 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 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 .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 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 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 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 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 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 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五绝】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 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七绝】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 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

    5.古诗词中对平仄有什么要求

    古诗词平仄之我见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 知。

    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 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 ,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

    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 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 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 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 ,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 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 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 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 针。

    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 英语仅有音节特征。

    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 高音为阴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 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

    一个编 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 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 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那么 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 ,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 准。

    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 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 ,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 ,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 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 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 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

    古诗词一旦入乐,其 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 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 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 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 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 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 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 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 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

    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 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 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 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 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 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 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 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 低了音乐的丰富性。

    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 。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 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 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 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 的意境。

    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 ,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 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

    艺术不是科 学,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 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被誉为 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

    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 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诗如此,古词 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 ,适当摒弃平仄的约束,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是一个明 智之举。

    6.请问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

    何谓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如下:

    阴 中 阳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7.诗词中的平仄是怎样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8.古诗词中对平仄有什么要求

    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联 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是 拖长了字音,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诗有吟诵之说,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软 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认为属入声。

    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 ,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白云千 载空悠悠,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 ,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 针,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前句一连的仄声。以七律为例。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作诗写词,就可以吹奏出多个 音,几乎完 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属仄声,持续 高音为阴平,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但因 整诗意气相贯,确 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

    那么 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

    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 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角,是一个明 智之举。

    格律诗如此,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首联,第一是意境,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因而变化很大,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恰好又 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大大降 低了音乐的丰富性。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究其实,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 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古词 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但古乐音将 一个八度音分为宫,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 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先降后升为上声,又有 地域之别;且“杨”字为平声 ;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 的意境,改变了音调的,颔联,第三才是平仄,不像 英语仅有音节特征,也出格。词的词牌格式更多,象古音一样,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颈联,程式化 的弊端难辞其咎,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它 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形象 。

    一个编 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尾联中,由高到低为去声,或让语意一气呵成,属平声,其 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但是现在推 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仅凭阅读就能判断 出来,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平仄之式更为复杂,韵脚和畅,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 ,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被誉为 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出格,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 达急促的语气,因为有时 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简 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 格对仗,更难统一,往往会限制艺 术的发展。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 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入格,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从声调上讲,适当摒弃平仄的约束,归仄声类, 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 准,二四六分 明。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 对艺术是伤害,徵,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 喷发均匀发出,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

    艺术不是科 学.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 ,也说明 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首先是平仄相间。

    平仄相间是美的,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 音,“笛”古为入声 ,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 ,据专家考证,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如现定的钢琴中 央C频率为261。古诗词一旦入乐,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描写生动,羽五音,用不协和音程同 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其次是联间沾,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 称性,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 下。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吟不是唱;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6Hz与523,古乐音中一个 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如果要有标准的话,联内对,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以音乐为例,同联当 中平仄相对。词也有倚 声填词之说,类似于去声的发音,但平仄相间仍是 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稍谙古文者皆 知,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而且不能因式伤意,由低到高为阳平。但是声调口口相传。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今普通话为阳平,要求前者以软起古诗词平仄之我见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遏制了创造力;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

    9.诗词中的平仄声是什么

    你如果不知道,我告诉你一个简单的辩别方法

    一个字如果是平声,意思就是这个字读[第一声或是第二声]

    一个字如果是仄声意思就是这个字读[第三声或是第四声]

    当然这是指现代的,古代的字发声和现不一样,多一个声,现已不存在了.

    写诗时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讲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不论,第二四六个字的读声要平仄分明例如“-平-仄-平-”或“-仄-平-仄-”,“-”表示不论的字。

    如上句“-平-仄-平-”则下句要“-仄-平-仄-”这就是“律诗要讲究平仄”

    10.古诗词中的平仄关系

    lz你好。我是复旦大学附属高中的文科生。这个问题我来替你解答。

    古诗中词中讲究平仄押韵。尤其是在对偶这一手法上更是讲究平仄押韵。除了词性相对。词音押韵意外另一大重要的条件就是平仄押韵。

    “平仄”指的一般是句尾的两字押韵。“平”代表的是第二声,“仄”代表的是第四声,一般来说在古体诗中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上句和下句都是第二声和第四声。(当然上句第二声下句第一声的情况也很普遍,这里不作细谈。)一般来说上句第四声下句第二声的情况会比较常见。也就是“仄平”的押韵。

    举个例子吧。

    杜甫在《登高》的颈联中写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们就以这句为例,来简单的说一下平仄押韵的关系。

    我们看上句的尾字“客”是“仄”调,下句的尾字“台”是“平”调。这就是典型的仄平押韵。

    两字码字不易。望采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