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思念母亲古韵诗词

    1.关于赞美、怀念母亲的诗句有哪些

    1. 《堂后梅》

    诗人: 王遂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阿母亲栽白玉堂,分明雪色变青黄。不须徙倚横枝看,留作江南第一香。

    2. 《女人》

    诗人: 唐寅 朝代: 明代 体裁: 无

    这个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个儿子会做贼,偷得蟠桃供母亲。

    3. 《步虚》

    诗人: 司空图 朝代: 唐代 体裁: 七绝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4. 《寿宁节祝圣寿》

    诗人: 王禹偁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数声飞电响鸣鞘,香袅金炉映赭袍。王母亲承玉皇诏,年年今日进蟠桃。

    5. 《为救一后生作》

    诗人: 释道济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后生后生,忽犯天嗔。前生恶业,今生缥身。老僧救汝,归奉母亲。诸恶莫作,免得祸临。

    6. 《古从军》

    诗人: 王建 朝代: 唐代 体裁: 五古

    汉家逐单于,日没处河曲。浮云道旁起,行子车下宿。枪城围鼓角,毡帐依山谷。马上悬壶浆,刀头分颊肉。来时高堂上,父母亲结束。回面不见家,风吹破衣服。金疮在肢节,相与拔箭镞。闻道西凉州,家家妇女哭。

    7. 《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诗人: 陆畅 朝代: 唐代 体裁: 五律

    云安公主贵,出嫁五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赐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8. 《惜奴娇》

    诗人: 巫山神女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光阴奇。扶桑宫里。日月常昼,风物鲜明可爱。无阴晦。大帝频銮於瑶池。朱阑外,乘凤飞。教主开颜命醉。宝乐齐吹。尽是琼姿天妓。每三杯,须用圣母亲来揖。异果名花几千般,香盈袂。意欲归。却乘鸾车凤翼。

    9. 《寄献润州赵舍人》

    诗人: 王禹偁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记言彩笔罢摛华,郡阁高闲似道家。琴院坐听江寺磬,郡楼吟见海山霞。春园遗母亲烧笋,夜榻留僧自煮茶。应夭陶潜未归去,折腰奔走在泥沙。

    10. 《送赵伯泳涯侍郎守漫陵》

    诗人: 王迈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西山无物与泉氏,底使民如父母亲。凡日用间无不名,满胸子里尽吾仁。我熏知见香犹旧,公涤中和印一新。愿广桐乡依恋意,寒泉秋菊祀千春。

    2.怀念母亲古诗词

    怀念母亲诗词十首 作者:袁戈 相思 娘眠古息山, 子落岳阳田。

    千里两相望, 无时不泪涟。 怀念母亲 棘人远在异乡客, 诀别娘系已五期。

    淮岸濮山空缱绻, 巴陵湘水共伤悲。 西风回转相愁绝, 血雨冰心同泪飞。

    今跪地门三叩首, 连天春草也凄凄。 清明节 人在清明远故土, 巴陵湘水共凄楚。

    天公有泪满瑶池, 化作飘飘万里雨。 西江月 风送金幡银练,云乘仙鹤神騋。

    清明时节向天开,雨漫边庭湘岱。 游子一心伤别,相思千里成灾。

    惟将飨酒岳阳台,北向娘亲叩拜。 怀念母亲 夜雨潇湘灯火昏, 清明时节鹒(gēng) 声闻, 伤魂最是家千里, 泪看高堂少一人。

    虞美人·端午节忆母 去年端午全家悦,做妹家中客。 玉盘锦食对瑶醇,午赏端阳夜 赏月临门。

    而今又把菖蒲贴,少个人来也。 独把离觞到黄昏,梦到南山 深处见娘亲。

    浣溪沙·端午节南山祭母 诀别娘亲一百天, 几回梦里泪流干。 今携粽子祭南山。

    一处新居三尺内, 数莺低泣短阶前。 端阳幽晦楚云盘。

    南山祭母 连天秋雨骤, 世路鸦声瘦。 人在短松冈, 寸心冰冷透。

    南山祭母 秋雨连绵近月半, 四城八镇水成泛。 南来迁客行难通, 北往骚人眉不展。

    我去南山飨酒来, 竹鸣孤冢把娘喊。 风鸦知意同相悲, 恨满长天肠寸断。

    中秋节 夜半人无眠, 枕边看月圆。 听风推锦户, 闻露打琉檐。

    娘住南山上, 我漂云水间。 相亲惟梦里, 鸡叫泪痕干。

    移居乡间 作者:袁金锋 金秋老叟六十八, 八月初八再搬家。 器俱不添仍旧用, 袜鞋虽破尽心踏。

    亲邻迎迓休迎迓, 宾朋海涯非海涯。 移居乡间何所事, 自挖小池侍鱼虾。

    3.关于思念母亲的古诗

    1,《别老母》清代:黄景仁。

    原文: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白话文释义: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2,《母别子》唐代:白居易 原文: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白话文释义:母别子,子别母,白天的阳光似乎都因为悲伤而失去了光彩,哭声中无限凄苦。

    一家人住在关西长安,丈夫身居大将军的高位,去年立了战功,又被加封了爵土。还得到了赏赐的金钱二百万,于是便在洛阳娶了如花似玉的新妇。

    新妇来了不满足,就要丈夫抛旧妇;她是他掌上的莲花,我却是他们眼中的钉子。喜新厌旧是俗世的常情,这本来也不足为悲,我就要收拾行装,无奈地离开。

    但悲伤的是,留在丈夫家的,还有两个亲生的小孩。一个才刚刚会扶着床沿走路,一个才刚刚能够坐起来。

    坐着的孩子啼哭,会走路的孩子牵着我的衣服。 你们夫妇新欢燕尔,却让我们母子生离死别,从此不得相见。

    此时此刻,我的心有诉不出的悲苦,人的薄情啊,还不如林中的乌鹊,母鸟不离开小雏,雄鸟总在它们身旁呵护。此情此景,倒象是后园的桃树,曾经遮蔽着花房的花瓣已经随风落去,幼小的果实还将挂在梢头经历霜雪雨露。

    新人新人你听我说,洛阳有无数的红楼美女。 但愿你将来又立了什么功勋,再娶一个比你更娇艳的新妇。

    3,《墨萱图·其一》元代:王冕 原文: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白话文释义: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

    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4,《思母》宋代:与恭 原文: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白话文释义: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箫,银河红墙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远。

    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为了谁在风露中伫立了整整一夜呢?缠绵的情思已尽如抽丝的蚕茧,宛转的心已经像被剥的芭蕉。回想起她十五岁时在那月圆之夜的情景,可叹我手中的这杯酒竟已无法消除心中的忧愁。

    5,《慈乌夜啼》唐代:白居易 原文: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白话文释义: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

    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

    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

    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4.怀念母亲古诗词

    怀念母亲诗词十首 作者:袁戈 相思 娘眠古息山, 子落岳阳田。

    千里两相望, 无时不泪涟。 怀念母亲 棘人远在异乡客, 诀别娘系已五期。

    淮岸濮山空缱绻, 巴陵湘水共伤悲。 西风回转相愁绝, 血雨冰心同泪飞。

    今跪地门三叩首, 连天春草也凄凄。 清明节 人在清明远故土, 巴陵湘水共凄楚。

    天公有泪满瑶池, 化作飘飘万里雨。 西江月 风送金幡银练,云乘仙鹤神騋。

    清明时节向天开,雨漫边庭湘岱。 游子一心伤别,相思千里成灾。

    惟将飨酒岳阳台,北向娘亲叩拜。 怀念母亲 夜雨潇湘灯火昏, 清明时节鹒(gēng) 声闻, 伤魂最是家千里, 泪看高堂少一人。

    虞美人·端午节忆母 去年端午全家悦,做妹家中客。 玉盘锦食对瑶醇,午赏端阳夜 赏月临门。

    而今又把菖蒲贴,少个人来也。 独把离觞到黄昏,梦到南山 深处见娘亲。

    浣溪沙·端午节南山祭母 诀别娘亲一百天, 几回梦里泪流干。 今携粽子祭南山。

    一处新居三尺内, 数莺低泣短阶前。 端阳幽晦楚云盘。

    南山祭母 连天秋雨骤, 世路鸦声瘦。 人在短松冈, 寸心冰冷透。

    南山祭母 秋雨连绵近月半, 四城八镇水成泛。 南来迁客行难通, 北往骚人眉不展。

    我去南山飨酒来, 竹鸣孤冢把娘喊。 风鸦知意同相悲, 恨满长天肠寸断。

    中秋节 夜半人无眠, 枕边看月圆。 听风推锦户, 闻露打琉檐。

    娘住南山上, 我漂云水间。 相亲惟梦里, 鸡叫泪痕干。

    移居乡间 作者:袁金锋 金秋老叟六十八, 八月初八再搬家。 器俱不添仍旧用, 袜鞋虽破尽心踏。

    亲邻迎迓休迎迓, 宾朋海涯非海涯。 移居乡间何所事, 自挖小池侍鱼虾。

    5.关于思念亲人的诗句

    1、思念父亲 作者:袁爱华 谁没有爬过父亲的肩头 父亲的肩总是那么宽大结实 象巍巍昆仑 风雨挺拔 谁没有牵过父亲的手臂 父亲的手臂 总是那么粗大有力 象钢筋铁钳 苍劲有力 父亲的身躯 总是那么伟岸俊秀 象青松翠柏 雪压不垮 夕阳西下 总能看到父亲肩扛犁耙 行走在田埂上 田野是他的故乡 禾苗是他的希望 一天天一年年 风雨沧桑 再苦再累 不变的总是 写在父亲脸上的 慈祥微笑 绿油油的禾苗是他的喜悦 黄灿灿的稻谷是他的收获 儿女乖巧是他的安慰 妻子的贤淑是他的幸福 邻里相亲有难 总能看到他热情的身影 孝敬爷爷奶奶 总是悉心体贴 质朴是父亲的善良品质 勤劳是父亲的传统美德 点点滴滴 言传身教 使我收益匪浅 人生顺风顺水 感谢父亲 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 感谢父亲 感谢父亲送我读书工作 感谢父亲 感谢父亲给了我骨髓 感谢母亲给了我血肉 女儿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 而今父亲走了 一切都只能在梦中回忆 那是海潮喷涌般的思念 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牵挂 永恒不变的 只有回忆和久久的思念 父亲-----女儿想你 在梦里 在灵魂深处! 2、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3、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4、当我看城市的夜空 作者:苏眉 当我看城市的夜空我便忍不住伤感 天狼不在那里了 大熊也找不到方向 只是一团漆黑 我能看见的唯-一的光亮叫做灯火辉煌 当我看城市的夜空我便忍不住哭泣 那跟我眨眼睛的星星还在在我的眼里,在我的眼底 像小时候躺在麦田里仰望夜空 只不过那时候星星好遥远 此刻的星星是眼泪伴着城市的灯火辉煌 当我看城市的夜空我便忍不住怅惘 为什么不见星光 只有城市的灯火闪亮 我想起故乡的夜空那样的拥挤 也正是那份拥挤 像那时候的我们---欢聚一-堂 当我看城市的夜空 终于,我找到了一点星光是星光 那是我们的谁呢?在遥远的地方跟我遥遥相望。

    5、思念永远 作者:平安是福 岁月轮回时光荏苒 穿越历史的时空留下了思念 又是一年秋末临冬又到了寒食节 农历十月一日 牵挂思念萦绕着传统的民俗 烧一张张纸钱送上吃的喝的等及寒衣 寄托远去的祖先灵魂 家家户户都不例人人皆知 祭祀祖先烧纸送寒衣身表寸心 滋润着万家灯火延伸着 心灵的呼唤 成为华夏民族的风俗 儿女子孙的记忆和思念 流传至今代代相传 记忆忧新无限牵挂远去的先辈 亲人的恩德养育之情 永远思念。

    6.思念母思念母亲的诗句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玉台咏】

    南望故乡,

    云海中:

    景色如画。

    叹游子,

    千里万里,

    空劳牵挂。

    岁月多少忧和喜?

    人生几许苦与辣?

    向慈母,

    梦中再诉说,

    我不怕。

    故乡风俗,亲人去世,守孝三年后要除孝服,贴红联缅怀先人 [为乡邻罗某母亲去世三年题赠]

    三载孝期今日满 百年气运此时开

    母爱崇高,深恩懿德永追念 亲情伟大,慈善音容常挂怀

    深恩何报,哺乳三载,守孝三载; 懿德永铭,敬爱一生,缅怀一生。

    7.思念母亲的古今诗

    1、《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6、《慈母爱》【元】杨维桢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8.思念母亲的诗句

    1、【游子吟】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2、【别老母】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3、【思母】宋代: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译文:我多少次坐在花下吹箫,银河红墙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远。眼前的星辰已不是昨夜的星辰,我为了谁在风露中伫立了整整一夜呢?缠绵的情思已尽如抽丝的蚕茧,宛转的心已经像被剥的芭蕉。

    回想起她十五岁时在那月圆之夜的情景,可叹我手中的这杯酒竟已无法消除心中的忧愁。 4、【燕诗示刘叟】唐代:白居易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译文:想想你们是乳燕的时代,也同样远走高飞,抛弃父母那时父母多么挂念,今天你们应有体验! 5、【岁暮到家 】 清代: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

    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会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 扩展资料: 诗文赏析 1、【游子吟】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2、【别老母】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

    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

    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

    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

    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 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

    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

    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3、【思母】 与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

    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