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黄公望秋山林木图诗词原文

    1.《画树法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画树法①凡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

    峰峦者,山之骨骼;林木者,山之眉目。未见骨骼先见眉目,故林木须要精彩。

    譬诸人形骨骼匀停,而眉目俗恶,乌得成佳士?譬诸军旅前锋不扬,何以张后队?故古人未练石先练树。 ②况山林非园林可比:园林木植栽培修理,梃干端直,枝叶葱茂,故绘之者易;山林木植,深岩无主,听其荒滋,小者桮棬①,大者漓岏②,不凿其真,无伤其直,阴森鼪径,响挂空潭,云栖之,露袭之,纵横而出,无不顺适其性,克全其天,故绘之者难。

    夫惟胸涤尘埃,气消烟火,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否则虽绘其形,如园林之木植,不能得其天然之野态。

    ③且树法非石法可比:石有皴擦点染,犹可藏拙;树则筋骨毕露,少有背逆,人即见之。故绘之者必用笔法,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务要遒劲,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

    一笔要当一笔用,如一笔气力不到则败矣。一笔败则通身减色,而烟火市气由是而出。

    子其慎之!(节选自清朝布颜图《学画心 法问答》)【注释】①桮棬(bēi quān),杯子。②漓岏(cuán wán),山耸立的样子。

    22。第①段中画线句对阐明事理有何作用?(2分)23。

    根据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明画山林树木之难的原因。(2分)24。

    郑板桥画竹主张“意在笔先”,本文哪句话与其有相通之处?(2分)25。 下列句子不是写“画树法”的一项是( )。

    (3分)A。不凿其真,无伤其直 B。

    胸涤尘埃,气消烟火C。或用钉头鼠尾,或用蜂腰鹤膝 D。

    一笔数顿即成梃干,不可回护2 6。 本文谈“画树法”,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3分)参考答案:22。用人们熟悉的生活现象作类比,以反问句,(1分)通俗而鲜明地阐释“画山水,林木当先,峰峦居后”的道理。

    (1分)(如答“阐释古人未练石先练树的原因”只给1分)23。 山林树木自然生发而形态万千(1分),其天然野态神韵不容易表现。

    (1分)24。 操笔如在深山,居处如同野壑,松风在耳,林影弥窗,抒腕探取,方得其神。

    (2分)25。A。

    (3分)26。 文章先阐释“先练树”的道理,再阐明画树之法。

    (1分)而谈画树之法,主要阐述学习画树的步骤与方法(1分),即先领会山林“天然野态”神韵之法,再掌握画树的笔法。(1分)。

    【参考译文】大凡画山水,画丛林树木处于首位,山峦放在其次。 山峰层峦,是山的骨骼,而丛林树木是山的眉毛、眼睛。

    没有看到骨骼就先看见了眉毛、眼睛,所以丛林树木必须画得有精神有神彩。就好比人的形体,骨骼均匀适中,但眉毛、眼睛庸俗丑劣,怎么能够成为美的人呢?又好比军队,先头部队不振作,又怎么来部署后面的部队?所以古代的人还没学习画石头,就先学习画树木。

    况且山间的林木也不是园子里的树木可以相比的:园子里的树被栽培、修剪、整理后,树杆端正挺直,枝叶繁茂,所以画它就容易;山间的林木生长在深山无人照看,任随它胡乱地生长,小的似杯子般矮小,大的如山峰般高耸,不曾损坏它的原貌,不妨碍它的伸展,树荫遮蔽着鼠鼬往来的小路,水声高悬在澄明清澈的潭面,乌云漂浮树间,白露沾湿丛林,纵横交错丛生,无不顺应树的天性,而得以保全其自然,所以画它也就困难。 只有清除胸内的尘念,屏除心中的燥气,拿起画笔就像身处深山之中,住处如在荒野沟壑,松树间的风声就像在耳中回荡,树林的影像好似布满了窗子,放手画去,捉住意象,这才能抓住它的神韵。

    否则即使画出它的外形,也如同园子里的树木,不能画出那天然的野生的形态。 并且画树的技法也不是画石的技法可比:画石法有皴、擦、点、染,还可以掩藏技法的拙劣;画树却要枝脉全部显现,稍微有些错位,别人就看见了。

    所以画树的一定要选用笔法,有的使用钉头笔法或鼠尾笔法,有的使用蜂腰笔法或鹤膝笔法,一定要做到强劲有力,一笔下来停几下就画成了树杆,不可以补救。 一笔下来就要当一笔用,如果一笔下来气力不到位,那就成了败笔了。

    一笔画坏了,那么整个树就逊色,而市井俗气也因此就产生了。您一定要慎重啊。

    2.《赋得巢燕送客》古诗赏析

    作品赏析【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

    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

    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

    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简析】:

    写归隐后的闲居生活,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3.古诗 过华清宫绝句的意思

    过华清宫 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译文: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过华清宫第二首(新丰绿树起黄埃) 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译文:唐玄宗派的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身后扬起滚滚黄尘.一曲霓裳飘到“千峰”之上,等到“舞破中原”时才归于平静下来.

    过华清宫第三首(万国笙歌醉太平) 杜牧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这首诗三段讽刺揭露了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4.黄公望舍得诗原文

    1、《题画》 元·黄公望 茂林石磴小亭边,遥望云山隔淡烟。却忆旧游何处是?翠蛟亭下看流泉。

    2、《和铁厓《西湖竹枝》 元·黄公望 水仙祠前湖水深,岳王坟上有猿吟。湖船女子唱歌去,月落沧波无处寻。

    3、《次所和竹所诗奉柬(四首)》 元·黄公望 片玉山前人最良,文章体物写谋长。古来望族推吴郡,直到云仍姓字香。

    4、《次所和竹所诗奉柬(四首)》 元·黄公望 花槛香来风入座,雕笼影转月穿棂。钩轩平野连天碧,排闼遥山隔水青。

    5、《次所和竹所诗奉柬(四首)》 元·黄公望 竹里行厨常准备,浊醪不用恼比邻。文章尊俎朝朝醉,花果园林处处春。

    6、《次所和竹所诗奉柬(四首)》 元·黄公望 人生无奈老来何,日薄崦嵫已不多。大抵华年当乐事,好怀开

    5.《题秋江独钓图》古诗原文

    原文如下: 题秋江独钓图 清代: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释义: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丝纶: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樽:酒杯。

    扩展资料主旨: 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项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

    作者思想成就: 王士祯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

    擅长各体,尤工七绝。 王士祯是继司空图、严羽之后倡导神韵理论的又一大家, 是“神韵说”的集大成者。

    遗憾的是,王渔洋平生只“拈出神韵”二字,并未对此作正面系统阐述。后世注家各执己见,纷纷诠释。

    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学文法的研究日趋深入缜密,而与此同时王士祯王渔洋的“神韵说”却又别开生面,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文法研究所执着的具体的文本形式,对古典作品艺术价值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更加玄奥的层面。

    6.描写秋天树木的诗词句

    1、《长信秋词五首》 唐-王昌龄 原文: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译文: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2、《秋兴八首》 唐-杜甫 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寒露凋伤了枫树林,巫山巫峡的气象萧瑟阴森。

    江间的波浪连天涌起,塞上的风云接地阴沉。 丛菊两度开放忆往昔感伤落泪,孤舟系在江岸像系在我思念故园之心。

    赶制寒衣家家在动用刀尺,白帝城高处听到夜晚捣衣的砧音。 3、《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李白 原文: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时分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宛溪与句溪如同明镜环抱着宣城,凤凰与济川两桥如同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梧桐树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经枯老。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想南齐诗人谢公? 4、《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原文: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译文: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5、《秋雨夜眠》 唐-白居易 原文: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译文:有点凉的深秋之夜,又一个老头悠闲自在。吹灯后迟迟才躺下睡觉,秋雨声中渐渐入眠。

    火盆的火已经灭了,加点火,烤烤被子。早上天晴了有些寒冷不想起,看看窗外树叶霜打成红的了。

    7.《万木图序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万木图》序(明)杨士奇 《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先生有孝行,于为善施义汲汲焉。然不喜以施名,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

    夫施于人,而使其心愧耻为辱,犹不施也。必使受吾之施者,如其所当得,而即乎其心之安,庶几可也。

    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

    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 ”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

    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而所活不可胜计矣。

    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

    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

    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既皆失于兵。而其子孙,佩服训戒,至于今不违。

    然欲其后世皆佩服不违,此图所以继作也。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大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

    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

    是用告诸其来者。(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略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不籍识其姓名 籍:登记、记录B.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 中:中意、满意C.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 没:通“殁”,死去D.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 虞:忧患、祸患7.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杨达卿先生“为善施义”言行的一组是 ( )①以为受人之施者,恒有愧耻为辱之心 ②既悉饭之,乃如所言③愿树木者予之谷,不籍识其姓名 ④所活不可胜计矣⑤戒其子孙曰:“其毋苟自为利!” ⑥搢绅君子多为诗文纪之咏之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朝末年,战乱和灾荒让老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痛苦,以致发生了父子夫妇相食的惨剧,杨达卿先生的善举救活了不计其数的饥民。

    B.杨达卿先生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赈济饥民,可谓是考虑周全,既无偿供给了饥民粮食,又不至于让他们产生接受施舍的羞愧耻辱之感。C.元末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为表彰杨达卿先生的善举,绘制了一幅《万木图》,但可惜后来在战争中遗失了;后来杨荣为了彰显其祖父的善举,又重新绘制了这幅画。

    D.对于在赈灾中饥民种植的林木,杨达卿先生并未据为已有,而是告诫子孙后代要用来作公益事业,用来救助贫穷的人。至作者写作时,他的子孙一直没有违背他的教导。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振之,指某山号于众……(4分)(2)时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闻而高之,命工作万木图表之。

    (4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