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比喻拟人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1.请分别写一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诗句并注明诗题

    一、比喻。

    1、例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出处:贺知章的《咏柳》。

    3、释义:绿色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里就像一把灵巧的小剪刀的温暖春风。

    4、赏析

    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二、拟人。

    1、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出处: 杜甫的《春夜喜雨》。

    3、释义: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4、赏析

    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三、夸张

    1、例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处: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释义:荷叶多得像与天相接,无边无际,一片碧绿;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红艳。

    4、赏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

    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适当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而又贴切。

    扩展资料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即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比喻能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或者反之,将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来,给人以多重感观美的享受。像这样的比喻在古诗词曲中不胜枚举。

    2、拟人

    拟人即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3、夸张

    夸张即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4、对比

    对比即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5、设问

    设问即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导读者去思索体会。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修辞手法

    2.在诗词创作中应怎样正确运用比喻

    所谓多义性,是指一个喻体可以有多种内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作比。

    以“月”为例:有以圆喻月的,如“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 泉。”(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有以镜喻月的,如“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李白《荆门送别》以盘喻月的,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 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等。

    正因为比喻有这些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写诗填词的过程要慎用。运用比喻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使深奥、抽象的事理变得通俗易懂,可以化平 淡为生动,还可以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

    因此,比喻要做到新鲜、贴切,这 也是比喻能否取得成功的两大要素。

    3.古诗中应用拟人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4.同时运用比喻和拟人的诗句有哪些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拟人: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诗句:

    1、碧玉状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解释:前两句把柳树拟作美女,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

    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解释:杨花、榆荚”相比“草树”的确算得上是花了,暗指有才华的人。作雪飞又把杨花榆荚比作飞雪。

    5.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比喻可以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其方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可以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翻开唐诗宋词,“愁”字是随处可见的。 “愁思”、“愁肠”、“愁城”、“愁云”、“愁容”,带“愁”字的词语比比皆是。

    “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 如何让这种抽象的心理变得具体可感,就要使用“比喻”这个修辞手法了。 李白用三千丈的白发来比喻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 歌》);李煜将愁比作一江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而满城的风絮、梅雨都成了贺铸眼中的“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2。

    化平淡为生动比喻能使具体的形象变得优美动人。用比喻来对事物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例如,同样是雪,在吴均看来是像雾又像花,“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咏雪》);在苏轼看来,雪变成了杨花,“风力无端。

    欲学杨花更耐寒。”(《减字木兰花》)《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4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4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同样形容雪,“盐撒空中”比起“柳絮因风起”,就显得逊色很多。可见,比喻用得不到位,会让诗词失色不少。

    3。 化深奥为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运用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 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情 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例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比喻在这首诗中起了贯穿全篇的关键作用。

    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在苏轼看来,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 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待鸿飞雪化,一切 又都不复存在。

    然而,它毕竟飞过了,也就无悔了。

    6.古诗词中经常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根据提示写诗词采用对偶手法的:

    俺的答案不是很好,希望下一楼有好的答案采用对偶手法的: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采用比喻手法的: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采用反问手法的: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采用拟人手法的: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的作用请分别列举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8.各种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作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9.哪些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度米文库

    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篇一: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1.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晴天.(对偶)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比喻)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篇二: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一、含比喻: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二、夸张: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三、对偶: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4、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拟人: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五、设问: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六、反问: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能不忆江南?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希望可以帮到你!【篇三:采用修辞手法的诗句】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知乎登录加入知乎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哪些?显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