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张九龄

    张九龄

    一、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译文:一轮明月升起在海上,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念.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注释: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此句写处身异地的亲人在同样的时间里怀着同样的情怀共看明月.2.情人:亲人.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一整夜.3.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4.末两句说:月光虽可爱,却不能抓一把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写作背景:作者离乡,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作者简介:张九龄(673-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少聪慧能文,弱冠登进士,为校书郎.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遂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740)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鉴赏:这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起句高华浑融,历来被人传诵.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委委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二、张九龄

    唐玄宗当政时李瑛为太子。

    李瑛因生母赵丽妃曾受武惠妃的气,不免愤恨,背地发几句牢骚怨言。李林甫听到后,立即去报告武惠妃。

    武惠妃就向玄宗哭诉说太子阴结党羽。 唐玄宗不问青红皂白,立即提出想废黜太子及两个王子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

    宰相张九龄极力劝阻。武惠妃知道后,深恨张九龄,与李林甫串通一气,设法向玄宗进谗,大力排挤张九龄。

    唐玄宗本来很赏识张九龄的文才,但禁不住武、李二人的内外夹击,加上张九龄经常直言进谏,为玄宗所不喜,便曰益对张九龄冷淡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李林甫终于找到了机会,促使玄宗贬张九龄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罢相后,李林甫坐上了宰相的位子。

    三、张九龄怎么死的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四、关于张九龄的《感遇》张九龄的诗《感遇》中,最后一句是“草木有

    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1]林栖者:指隐士.[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的,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二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上.“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与“夫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五、【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译文》】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的,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二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上.“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与“夫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六、【关于张九龄写得全部思乡的古诗】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思念之诗1.嘤嘤鸣矣,求其友声------ 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4.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7.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8.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9.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10.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1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12.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1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一作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一作事)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相思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吴循州,贾循州.十五年间一转头,人生放下休.⑴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⑵归家〔唐〕杜牧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⑶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⑷京师得家书〔明〕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戴叔伦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⑹闻雁[唐]韦应物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⑺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⑼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⑽月夜亿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⑾送别(隋朝民歌)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⑿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⒀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⒁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⒂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⒃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⒅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⒆有感一章(谭嗣同)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七、张九龄《感遇》中兰,桂是什么形象

    兰用葳蕤(wēi ruí)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和桂在我们的古人心中,都是“高”“洁”的代名词.高——志当存高远,清高,伟岸,高风亮节等都是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清白,清雅,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春兰幽香和秋菊金黄会地久天长地与世长存!一方面在表达植物所象征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讴歌正义、美好的节气.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有兰也有桂,有花也有叶,有春也有秋.展现了对偶的美,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这两句写得非常简劲,而旦它的概括性很强,它虽然只说了一兰一桂,却代表了不同时节的各种草木植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