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鲁迅祝福的结构

    鲁迅祝福的结构

    一、鲁迅 祝福 里面的情节,结构布局特点及作用,总结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大体情节: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结构布局: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 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人物形象:

    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以一篇作品为例来说明文学作品的层次结构,鲁迅的《祝福》

    从《祝福》看鲁迅小说的叙述结构 小说叙事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是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特性进行分析的理论。

    与传统的小说批评相比,小说叙事学对小说进行叙事研究,给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深化了人们对小说这一文体特性的认识。鲁迅的叙事性小说大都记叙了主要人物壮年之中走向死亡的大段经历,这与作家、理论家认为短篇小说“只是叙述一个事件”①,描写生活的“横断面”②,“写出故事中最精练最生动的一个场面”③等见解明显不同。

    鲁迅的这类作品大都安置了一个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并采用回忆的方式,将人物经历的片段显示在回忆的屏幕之上。这个叙述者的首要职能是结构职能,即使有情感的流露,也不是直接说明主题,而是或反讽、或衬托、或戏谑,发挥着不同的审美修饰作用。

    普希金《驿站长》对鲁迅小说《祝福》的叙事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包括顺叙与倒叙双层叙事结构模式、叙事主人公和相关人物多语叙事形式、“回归”叙事框架的运用,等等。在顺叙与倒叙双层叙事结构模式中,《祝福》的倒叙过程进一步消解叙事主人公对主体事件的影响,使主体事件呈现更加真实独立的原初状态;在叙事主人公和相关人物多语叙事形式的采用中,《祝福》变《驿站长》单线多语叙述模式为立体多语叙述模式,刻意降低叙事主人公在叙事中所处的位置,解构叙事主人公的自我存在意识,从而成功地突出了主体事件本身,使主体事件的断片浑然而成一体;在“回归”叙事框架的运用中,《祝福》通过借鉴和巧妙的变通,采取“回归”中套“回归”的复合框架模式,使叙述更加灵活自然。

    ④鲁迅的《祝福》在继承普希金《驿站长》叙事结构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丰富和发展了普希金的叙事技巧,实现了现实主义创作叙事结构的新突破。鲁迅的小说《祝福》以叙事主人公回到故乡鲁镇,因经历祥林嫂的死引发对她生命片断的回忆,从而将小说的主体事件一一展现出来。

    小说开篇写“我”回到鲁镇,对祥林嫂的巨大变化感到诧异,不久又获悉她的死,且在“祝福”这样特殊的时间背景下。“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连成一片了。”

    由此开始对祥林嫂一生的回溯。这是一个双层的叙事结构:“我”回到鲁镇的所见所闻都是以顺叙的方式展现;而祥林嫂从第一次到鲁家做女工,被婆婆掠走再嫁,丧夫丧子后第二次到鲁家做女工,直至沦为乞丐的过程都是以倒叙的模式呈现的。

    叙事主人公在倒叙部分中不是事件的转述者,却是事件的主体叙述者:“我”亲身经历主体事件的片断,祥林嫂两次做女工,“我”都在场。《祝福》中叙事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没有对事件做出任何判断或评价。

    “我”就是事件隐形的旁观者,是更为客观和不带丝毫感情色彩的真实存在。叙事主人公虽然从属于主体事件,但“我”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主体事件的原始形态,与主体事件是相互独立的。

    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情节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却是对现实主义叙事手法的新拓展。《祝福》采用叙事主人公和相关人物多语叙事的方式。

    《祝福》的多语叙事模式呈现出更强的立体感和多面性。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做工,某日看到“夫家的堂伯”,作者安排鲁四老爷一句“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和叙事主人公“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间接展现了她来到鲁家之前的经历。

    叙事主人公是鲁家人,祥林嫂做女工之前发生过什么,“我”是不可能知道的。由鲁四老爷推测比由叙事主人公直接说“她是逃出来的”更自然更可信。

    同理,作者又精心设置了卫家山卫老婆子这一重要人物,使之成为联系鲁家和祥林嫂的纽带,这样祥林嫂在鲁家以外的经历便得以合理展现。同时通过卫老婆子叙述(或转述)祥林嫂再嫁的过程,以及在祥林嫂第二次做女工时叙述祥林嫂丈夫的死。

    这样林嫂第一次做工被抢走和第二次又回来做工的原因都得以呈现,从而使得祥林嫂在鲁家的几度出现具有逻辑上的关联。而祥林嫂儿子死去的经过是祥林嫂自己叙述的,几乎完全相同的内容在文中重复了两次,这不但展现了她受到连续打击后精神状态、性格变化之大,也进一步揭示并强调了她的悲惨经历,为她后来的死做了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另外,柳妈、四婶、鲁镇的人都间接地参与过主体事件的叙述,使作品呈现多声部、多角度的叙事形态,叙事主人公的声音逐渐隐没在多语叙事的声音中,其在主体事件中的位置也不断降低。可以说《祝福》通过多语叙事模式将主体事件的碎片缝合得天衣无缝,更加生动和完美地展现出了事件的原初形态。

    为了完成双层叙事结构和叙事主人公和相关人物多语叙事模式,《祝福》采用“回归”叙事框架。《祝福》中虽然只有一次“我”到鲁镇的经历,“回归”框架却更加明显。

    首先鲁镇是“我”的故乡,已经为这一次“回归”做了铺垫;其次,“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继而对祥林嫂所做的生动形象的肖像描写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通过作者的语气和措辞,几乎不需要描写祥林嫂以前的样子,就可以想见其变化之大。

    值得注意的是,《祝福》中“我”的“回归”中还套着。

    三、结合鲁迅小说《祝福》谈情节的构成

    小说三次写到了“祝福”。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性的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最充分的展示。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力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四、鲁迅祝福中哪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 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 、柳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点拨:倒序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五、鲁迅《祝福》的课文梳理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其情节结构及作用如下:

    序幕(1)鲁镇的祝福景象

    (2)鲁四老爷及其书房

    作用:揭示祥林嫂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的悲剧发展提供背景。

    结局: (1)亲见沦为乞丐的祥林嫂

    (2)亲闻祥林嫂死去的消息。

    作用:反映了鲁四爷对祥林嫂之死的关怀和对到时社会的激愤,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段的追忆。

    开端:外逃帮拥,初到鲁镇。

    发展:(1)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2)丧夫失子,再到鲁家。

    高潮: (1)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2)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作用:祥林嫂勤劳能干,质朴善良。为了摆脱厄运,一再抗争,然而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还是落到了她的头上,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人物,最终被旧社会所吞噬。

    尾声: (1)祝福的欢乐情景。

    (2)“我”的感受

    作用:深化小说主题。

    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其情节结构及作用如下:

    六、鲁迅《祝福》怎么分段

    《祝福》分段如下: 序幕 :1~2 鲁镇“祝福”和鲁四老爷 开端 :34~53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54~65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66~111 祥林嫂再到鲁镇 结局 :3~33 祥林嫂突然死去 尾声 :112 祝福的景象和我的感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扩展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祝福》_百度百科 鲁迅_百度百科。

    七、鲁迅《祝福》的题目含义

    祝福》起于“祝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从情节、主题两方面阐释了以“祝福”为题的含义,这种解释问题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从深入的程度看,又觉得有些缺欠。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一、小说的艺术框架

    小说以倒叙方式描写了在一片“祝福”声中祥林嫂孤寂地死去,然后交代了祥林嫂初来鲁镇及丧夫失子的悲惨命运,同时穿插有关“祝福”的内容。最后写“祝福”的爆竹声及“天地圣众”蹒跚空中,仿佛要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如此不难看出:“祝福”的行为就是整篇小说的艺术框架。在结构上具有使一系列事件聚为一个整体的重要作用。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均在这个框架之内。但是,如果我们只从情节分析这个框架还远远不够。其实参加“祝福”的所有人,在行为或思想上都给祥林嫂制造着悲剧。而悲剧的核心是不允许参与“祝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祝福”又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框架,是其无法挣脱的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