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关于地方的谚语

    1. 关于地方的谚语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山是指崤山,这是因为山西包括太原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将帅们提供了比文官们更广阔的表演空间。)

    “家有二两醋,不用请大夫”(山西农家谚语:醋里含有大量的醋酸,还含有钙、铁、乳酸、甘油、氨基酸及醛类化合物。在医疗方面,醋可以入药,有开胃养肝、醒酒消食、散瘀止血、解毒杀虫的功效。)

    1、九寨归来不进沟,九寨归来不看水。 2、庐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数三叠。

    3、名泉七十二,趵突天下无。 4、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 5、西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6、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7、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8、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9、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

    (江西婺源) 10、泰山天下雄 ,华山天下险 ,嵩山天下奥, 衡山天下秀 ,恒山天下奇,峨嵋天下秀 ,青城天下幽。 1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2、苏杭不到枉为人。 13、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14、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15、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三峡天下雄。

    16、五岳归来不看山。 17、华山自古一条路。

    18、内地苏杭,关外巴塘。 19、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20、金山屋里山,焦山山里屋。 21、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在屋顶过。

    22、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纱。 23、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下雨如过冬。

    24、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 25、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厍车的羊羔一枝花。

    26、吉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7、三山六水一分田。

    28、河跟山走,城住河流。 29、南天春意浓,北国正冰封。

    30、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2. 关于中国地方的谚语

    中国地方俗语: 1、九寨归来不进沟,九寨归来不看水。

    2、庐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数三叠。 3、名泉七十二,趵突天下无。

    4、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 5、西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6、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7、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8、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9、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江西婺源) 10、泰山天下雄 ,华山天下险 ,嵩山天下奥, 衡山天下秀 ,恒山天下奇,峨嵋天下秀 ,青城天下幽。

    1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2、苏杭不到枉为人。

    13、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14、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15、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三峡天下雄。 16、五岳归来不看山。

    17、华山自古一条路。 18、内地苏杭,关外巴塘。

    19、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20、金山屋里山,焦山山里屋。

    3. 地方俗语有哪些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谚语第二缉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有理说实话,没理说蛮话。

    ◆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有理赢,无理输。 ◆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不过理。 ◆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理不短,嘴不软。 ◆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谚语第三缉 ◆人有志,竹有节。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 ◆生人不生胆,力大也枉然。

    ◆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 ◆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

    ◆宁做蚂蚁腿,不学麻雀嘴。 ◆宁做穷人脚下土,不做财主席上珍。

    ◆宁愿折断骨头,不愿低头受辱。 。

    4. 有描写地方谚语的句子吗

    在谚语的海洋中,最有地方特色的莫过于风土谚语。宜昌风土谚语是一串裹着泥土的智慧珍珠,它在语言简朴中,闪烁着“宜昌一方土”的华彩。它所涉及的是宜昌山川景物,风俗习尚,传说、特产等等。它的创造者多是“行人”。其中描写山川景物的那些谚语,常用夸张的手法,去事物的特征,寥寥数语能给人一种概括而又具体的印象。例如描写三峡的:“大三峡不如小三峡,小三峡靠的是大三峡”,“水淹和尚(即兵书宝剑峡内的耍和尚岩)口,神仙不敢走”、“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南津关三漩不好认,莲沱三漩不好管”、“养女莫嫁向家坪,背水要劈脑壳淋”;描写清江的:“清江滩多水又恶,要过九湾十八沱”、“七难八鱼共九洲,七十二滩资丘”;描写山川景物的:“朱栗山的甑,八丈崖的墩,璞岭的筲箕,覃家坳的金棍。”“远安一大片,兴山一条线,巴东象鸡圈”,“篙坪看山不走山”、“七里干沟八里垭,十里编山带一瓜”、“武当远、鸣凤险,五指灵官最灵验”、“玉泉三重殿,三星三重庙”等。看这些谚语,就象看马致远的山水小幅一样,感到耳目一新,有时甚至有亲历其境的感觉。

    介绍特产、风俗、传说的风土谚语,不仅语言朴素而美丽,且富有音乐的节奏与韵味,谈特产如数家珍,不仅罗列庶品,而且把人们对这一物品所持的感情传达给我们,并感染我们。例如“水浕司的茶,白鹤井的水”、“神农架的名,远安的林”、“江洲的西瓜,百里的棉花”、“仁和坪的羊子、篙坪的豆”、“秀峰桥的猪,嘴上三道箍”、“江溢的烟,筋对筋,白溢的米,三颗寸”、“好喝不过长江水,好吃不过清江鱼”、“香溪的风,泄滩的棕,沙田的萝卜,大寺的钟”等。谈风习的谚语常常象一幅风俗画,使人感到分外亲切。例如:“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新滩的姐儿泄滩的妹”、“育溪河的姑娘多,不打哈哈就唱歌”、“乡里娃子生得蠢,离了背架、打杵了走不稳”、“远安地头窄,家家都好客”、“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邦忙”、“走进门看三宗:狗子、猫子、叫鸡公”、“三峡里风俗怪,不着辣子无好菜”、“讲文风,朱履山;讲生意,数西湾”、“姑娘出闺房,好事也要哭一场”、“白事不支客,人人都吃得”、“ 膝包上埋父母”、“三十的晚上贴对子,初一的早上拜跑年”、“到中秋,赛摸秋”、“端午不插艾,死哒变个怪”,“打猎的敬获得神,行医的讲治病”等。而介绍传说的风土谚语,常常给我们一些隽永的小故事。例如“铁打的荆州,纸糊的宜昌”、“向王天子吹牛角,吹出一条清江河”、“神灯化宝地,一年收三季”、“当阳、当阳,能攻能防”、“东驴西磨,麦城自破”、“玉泉寺的和尚九十九,多不得一个少不得一个”、“二十四把金交椅,不知那把是真的”等,看这些谚语,使我们对宜昌土地增加一种奇异 感情。

    宜昌风土谚语是谚语中地域性较强的一类,可以相对稳固地显现历史文化的原貌,追踪巴楚文化演变、融合、发展的轨迹,例如两条土家“居俗”谚:“宁肯青龙高万丈,不可白虎抬头望”、“左青龙、右白虎,又安静,又热乎”,就同时涉及汉文化,巴文化、楚文化三者的关系。所以宜昌风土谚语又是研究巴楚文化的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而为宜昌地方文献和文物考古所不及的,更多地活现着巴楚遗风。

    5. 关于地方俗语

    先发给你四川方言中的关于吃喝拉撒睡相关的俗语吧!

    煮饭说烧锅

    煮面说下面

    吃午饭说吃晌(sǎo)午

    晚餐是夜饭

    宴席叫九碗

    设宴说请客

    送礼叫赶人亲

    买肉说割肉

    杀鱼说剖(pǔ)鱼

    买酒说打酒

    舀饭说添饭

    夹菜说拈菜

    倒茶说掺茶

    抽烟说吃烟

    斟酒说倒酒

    猜拳是划拳

    稍加一点水用火闷(饭)叫孔(饭)

    馍说粑

    米馍说发粑

    面饼叫锅盔

    米酒是醪糟儿

    把肉放到开水里煮一下叫紧

    把菜放到开水里烫一下叫烙

    把大块的肉菜起成薄片叫片

    贴在锅面上加温说炕

    赴宴说吃九碗

    进餐厅是吃馆子

    做东是办招待

    凑钱说逗牛牛

    AA制叫打平伙

    AA制又叫盘子头开花

    吃肉就说打牙祭

    打牙祭又叫吃油大

    酒喝到半醉是二麻二麻的

    喝酒醉了是喝弹(tán)了

    挑食是择(cǎi)嘴

    粘倒别人吃叫吃巴片

    吃巴片又叫吃鲁火

    吃鲁火又叫吃片豁

    吃片豁又叫吃豁皮

    管不住好吃的嘴叫抖耸饿耸

    痴痴地守着别人吃东西叫嗅嘴或守嘴

    不粘稠说清汤寡水

    缺少佐料说水煮盐向

    可口说受吞

    贪吃拼命吃叫闷吃死胀

    一副饿相是穷痨饿虾

    好久没有吃肉了说痨肠剐肚

    剩菜剩饭是洗胡子汤汤

    想睡觉说眼睛涩

    眼睛涩得很厉害,就说眼睛涩稀流了

    打瞌睡说啄瞌睡

    铺床说坝铺

    睡觉是睡瞌睡

    仰面张开四肢睡是仰肢趴叉

    拉直身子躺是长肢剌踏

    张开双腿是喳肢码胯(kà)

    支起膝盖睡叫扯帐篷

    小睡说眯一下

    说梦话是发梦天

    打呼噜说扯噗鼾

    打呵欠说打呵嗨

    不高兴别人久睡说瘫尸

    方便说解(gài)手

    上厕所说蹲茅房

    撒尿说屙尿

    拉屎说屙影儿

    晚上解(gài)手叫起夜

    解大便的时间长叫窝吊筋屎

    没有穿内裤叫挂空挡

    6. 带有地方色彩的谚语

    广东潮汕谚语

    1、气象农时

    正月落早种,二月种地豆(花生),三月禾苗长,四月茄花开。五月桃子熟,六月掘番葛(地瓜),七月摘龙眼,八月剥麻皮,九月鱼菜齐,十月新米炊,十一月柑皮红,十二月梅花开。——《农事十二月歌》

    天顶无云,地下无船,穷人饿死,富人着瘟。(注:此民谣指大旱之象)

    早雨晏(晚)晴,晏雨留夜。

    六月初一有响雷,一雷镇九台(台风);六月初一无响雷,当年祸就来(指要刮台风)。

    正月北风和,三四北风旱,五六北风祸,七八北风毒过蛇。

    夏天日落斩(砍)担柴,冬天日落洗双脚。

    早出日头无好天。

    夏至响雷,割稻披蓑。

    夜昏(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星照湿地,雨落唔离(下不停)。

    四月初八无雨,果子多过石部(石头)。

    东风吹过夜,大水浸楼棚。

    正月寒死牛,二月寒死马,三月寒死老历假(久病老人)。

    霜降雨,毒过药,一亩去一石。

    2、乡土风情

    潮阳人县(人多),海阳(潮安)银县、揭阳米县。

    到潮无到桥(湘子桥),白白走一场。

    十五夜看灯——出出唔平样(不一样)。

    桥头仙(闲人)——日日有。(潮州湘子桥上天天有闲散之人。讽刺无所事事者)

    上世有修,正出世在潮州。

    潮州腐乳饼,汕头妈宫粽球。

    爱穿待嫁,爱食待生。(妇女出嫁时穿新衣,生育时吃好东西,喻盼好事)

    太阳公生做戏——唱乞(给)天听。

    师公(道士)遇着鬼——无法。

    食无三日菜脯,就想上西天。

    食斋补唔到(不够)积恶。

    三山国王霖田宫——正宗。

    3、世态人情

    猪生猪惜(疼),狗生狗惜。(喻同类相亲)

    胶己(自己)拍(打)父,叫人行孝。

    六月大菜——假有心。

    十二碗丸食存一粒——假客气。

    一人主张,不如众人参详(商量)。

    双头做斋赚无食。

    猫书读一肚,唔识猫娘(母猫)共猫牯(公猫)。(喻读死书)

    4、人物掌故

    (1)地方掌故

    老北(识)字掠无爬蜞(蟛蜞)。(清初禁海,不识字者不为布告所阻,敢下海营生。喻有知识不如文盲)

    韩文公教示——知小理(羞耻)。(典出韩愈治潮,兴文教化)

    一板拍死江西王。(此为明代潮阳人肖端蒙除暴故事)

    牛脾孬过丁盛发。(丁盛发为潮州名医,脾气大)

    (2)小说戏曲

    武松个阿兄——武大。(潮语“武大”有扩大事态或大讲排场之意)

    红面关爷——激着住(就)行。(重义少思,易于动怒)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丢弃)益春在半山。(喻过河拆桥)

    火烧草料场——事出有烟(因)。

    5、性状事理

    有力(套)唔着批担(扁担)鼻,去到下寺。(喻方法不对,适得其反)

    有心打石石成砖,无心打石石胶郎(囫囵)。

    一物甲(合)一药,虼蚤(跳蚤)无涎掠唔着(抓不到)。

    7. 各个地方的俗语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犹为天下奇.不到长城非好汉.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不到文殊垸,不见黄山面.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不到黄河心不死.漓江山水甲天下.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南岳山的香,回龙山的烛.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四川的太阳、云南的风,贵州落雨当过冬.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好吃不过茶泡饭.六月天,娃娃脸.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是因为风景优美,人才辈出,如满天繁星,闪烁生辉; 杭州丝绸出名;广州以美食出名; 柳州棺木质量好.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