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惯用语和谚语

    1. 惯用语,谚语,成语,歇后语的区别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

    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它一般有七个特点: (1)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

    (2)惯用语一般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 (3)惯用语比较短小。

    (4)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等。 (5)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

    (6)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7)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

    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1)一般惯用语多是从口语发展来的,口语化强,而成语来源较广,且多用作书面语; (2)惯用语的语义单纯易懂,而成语的语义丰富、深刻; (3)惯用语使用随便,可分可合,如“吃大锅饭”可以说“吃了几年的大锅饭”,中间可加字,而成语使用要求很严格,中间不能加字,不能拆开使用。

    举例: 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谚语 是熟语的一种。

    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和谚语相似但又不同的有成语、歇后语、俗语、警语等。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五种: 一、气象谚语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

    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农业谚语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

    如: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三、卫生谚语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四、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五、学习谚语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

    、如: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举例: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4.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5.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6.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成语: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

    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种: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举例:成语之最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最高的人-顶天立地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一日三秋 最昂贵的文章-一字千金 最快的流速-一一泻千里 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用群众熟悉,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

    2. 什么是谚语,谚语和惯用语的比较是什么

    谚语的谚字,它是形声字。本意是口口相传的传言。是比较直白的事实。

    例如

    无知是福。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枪打出头鸟。

    云彩往东一阵风,

    云彩往南水连天,

    云彩往西披蓑衣,

    云彩往北一阵黑。

    ……

    都可以称之为谚语(也包括农谚)。

    谚语多是千百年来,人们在与大自然斗争,与人交往的经验总结。多是正确的警句。

    ————

    无事不登三宝殿,

    狗咬吕洞宾,

    刀子嘴豆腐心,

    ……称之为俗语,也是惯用语。

    它未必是对的正确的。

    其中有很多出自明代话本与小说的。

    再深究,属于更早时期的成语的白话解释。

    例如:口蜜腹剑(说的是李林甫),人们在用它表达自己情绪时,觉得仅仅四个字,还不足以宣泄自己情绪,于是乎就多说几个字:

    别看他笑眯眯,一肚子坏水!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惯用语。

    他人偶至,蓬荜生辉,

    无事不登三宝殿,

    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

    ——这三句,在文化层次不同的人群里,各取所需。

    无事生非,

    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也是层次不同的人所用的。

    3. 歇后 语 谚语 惯用语 意思和特点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