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天津谚语

    1. 求天津关于“一九,二九如何,三九四九如何的谚语

    各地九九歌

    九九歌(北京)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长沙)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挂笔(冰柱);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回家过春节);

    五九四十五,穷汉阶前舞(赞春、送财神);

    六九五十四,枯桠枝发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脱去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枣强县)

    五九半,凌消散。

    春打六九头,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不犁地,不过三五日,九尽杨花开。(新河县)

    一九二九,哑门(形容张嘴)叫狗(形容打嗝儿);

    三九四九,冻破碌碡;

    五九六九,开门大走;

    七九河开河不开,八九雁来雁准来;

    九九河重冻,米面撑破翁。(尉县)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 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九九歌(湖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九九歌(江苏常武)

    头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冻得索索抖,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上舞,

    六九五十四蚊蝇叫吱吱,

    七九六十三行人着衣单,

    八九七十二赤脚踩烂泥,

    九九八十一花开添绿叶。

    2. 求天津地方的一些方言或黑话,越多越好

    天津方言大全吧唧(“唧”读jī)———献殷勤。

    “你别吧唧我,我不给你工程作” 拔———食物放在水中浸泡。“肉放在水里拔一下再炖。”

    拔撞———打抱不平。“媳妇受气,娘家哥来给妹子拔撞。”

    拔裂儿———开裂。“冬天手上搽点凡士林,别冻得拔裂儿。”

    把———次、回。“别管成不成,咱先试一把。”

    把对(“对”读三声)———双方的拖欠互相抵偿。 巴皮---蚂蟥 水蛭 耙———①泥泞。

    “道上耙极了。”②用脚踩泥水。

    “我耙了一脚泥。” 白吃饱儿———不做事白吃饭。

    “他什么都不干,整天白吃饱儿。” 白给———①白白地送人。

    “这些破烂东西,白给也没人要。”②不是对手。

    “你还要跟他较量,白给!” 白话(“话”读轻声)———胡说、乱讲。“别听他乱白话了,没那么回事。”

    也作“白话舌”、“白话蛋”。 白眼儿———外孙子(女),“白眼狼”的简称。

    摆谱儿———摆阔气讲排场。 板———纠正、改掉坏习惯。

    “你这个毛病可得板着点儿。” 半参子(“参”读四声)———事情没做完。

    “他又弄个半参子,搁下走了。” 拌蒜了———踉跄、蹒跚。

    “我脚底下都拌蒜了。” 膀大力的———到头了、到底了、到家了。

    “跟您说个膀大力的吧,最低价是18万,再少不行了。” 棒硬———坚硬。

    “还没煮烂呢,你尝尝还棒硬呢。” 包了儿———全部买下,也作“包圆儿”。

    报儿———一次、一回,指哭。“这孩子一天不知哭多少报儿。”

    “冲着我妈的遗像哭了一大报儿。” 爆皮———皮肤皴裂。

    “抹点唇膏吧,嘴唇都爆皮了。” 抱热火罐儿———空想。

    “没有希望了,别再抱热火罐儿了。” 背(读一声)———平均、分摊。

    “每人才背十块钱,真便宜。” 背黑锅———受牵连,落埋怨。

    “本来没他的事,也跟着背黑锅。” 备不住———或许,可能。

    “天这么阴,备不住要下雨。” 贝(读二声)儿贝儿———傻子。

    “别管怎么打扮也像个傻贝儿贝儿。” 倍儿———很、非常、十分。

    比划———较量。“你要不服咱俩就比划比划。”

    不分流儿 “流”读四声———手的动作不灵活。“冻得我的手都不分流儿了。”

    不够揍儿 “揍”读zòu———骂人的话。或简化为“不够”。

    “这个人真不够。” 不觉(读脚音)闷———不自觉、不知趣。

    这人和警察对骂,真不觉闷 不识逗———不喜欢开玩笑。“他可不识逗,你逗他就跟你急。”

    不拾闲儿———多动。“这孩子一天到晚乱祸祸,脚手不拾闲儿。”

    不着调———不能循规蹈矩。“儿媳妇多讨仔细,婆婆也总说她不着槽。”

    擦屁股———替别人办理未完而麻烦的事。“这小子办事太不利落了,总得叫人给擦屁股。”

    过节儿———嫌隙。“咱俩可没有过节儿,你别多想!“ 差道儿———办事不正规,乱做主张。

    “这小子真是差道儿。” 差样儿的———特餐。

    “今天过节,吃点差样儿的。” 岔读chǎ。

    ———事情没办妥。“这门亲事又岔了。”

    岔头儿———别生枝节。“本来都商量好了,又出了岔头儿。”

    挤斗 “挤”读轻声———排挤。“他在单位里老叫人挤斗”。

    藏蒙个儿———捉迷藏。引申为扑朔迷离。

    “有话明说,咱心明眼亮,别藏蒙个儿!” 潮———技术不精。“这位师傅的手艺可有点潮。”

    扯子———行为放肆。“她总是那么不检点,真是个扯子。”

    撤———①打。“撤他个嘴巴子。”

    ②事先离席。“我有点事,先撤了!” 沉———等。

    “沉会儿再说,不忙。” 趁———拥有。

    “这家子趁的房产地业多了去了。” 撑死———最大限度。

    “这回考题太难了,我撑死能得70分。” 撑子 “撑”读四声———木器家具的边腿等有支撑力的部分,如“椅撑手”。

    吃挂落儿———受连累。“看你惹的这祸,我们都跟着吃挂落儿。”

    吃味儿———多心,嫉妒。“你别找上级来压他,要不他会吃味儿。”

    吃炝药——火气异常大。“今个三梆子吃炝药了,发这么大邪火呢” 抽抽———缩小。

    “人老了,骨节都抽抽了。” 臭街了———过剩了。

    “到处是卖西瓜的,都臭街了。” 臭美———自鸣得意。

    臭嘴———爱说不吉利的、叫人不爱听的话的人。与谚语“哪壶不开提哪壶”同义。

    出出———背后胡乱议论。“有什么意见当面提,别事后瞎出出。”

    出溜———向下滑。“这学期他的成绩可往下出溜了。”

    出数儿———增量“这面发的真好,蒸熟真出数儿。” 出幺蛾子———提出不合时宜的意见。

    “大家都同意了,就他出幺蛾子。” 穿小鞋儿———故意为难,陷害。

    “你这不是给人穿小鞋儿么!” 钻老婆裤裆———围着女性转献媚的男人, 斥打 “斥”读cī———责备、申斥。“孩子不懂事,别总斥打他。”

    刺挠———痒。 瓷实———结实、牢固。

    虫子———熟悉某种行业的人。“他是这里的虫子。”

    搋读chuāi———厮打。“这两人说戗了,搋起来了。”

    踹———①强令进食。“别踹他了,看撑着。”

    ②强令人买。“够了,别再踹我了。”

    噇读chuáng———①栽下去。“别上那么高,看噇下来。”

    ②扎伤。“别含着筷子玩儿,留神噇了嘴。”

    ③ 装。“把这口袋噇满了。”

    ④吃饭无节制。“你有多大胃口,怎么一个劲儿地噇啊!” 撮。

    3. 天津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称之为“守岁”。

    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不吉利的话语。 大年初一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第一顿饭就是吃饺子。

    春节饺子即象征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饺子必定是肉馅,初一早晨的为素馅,代表一年素素净净没有灾厄之事。拜年是春节里一项重要活动,首先从家里开始,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而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传统。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代手“。

    当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也是为了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饸子往家转,初四的大饼炒鸡蛋。”

    这样的天津俗语中也体现了天津在欢度春节的大喜日子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节期间包合子吃,其主题当取“和合”之意,子还有一层更积极的含义,那就是和衷共济、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不能到别人家拜年,不然会被认为是小人。

    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

    饺子也代表元宝,主迎财神之意,部分商户也会选择这天迎财神开张。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节,天津人称其为“灯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除了吃元宵外,还要供奉给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灯节前后,天津城内各商铺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张灯五日(旧)。

    正月十六 在这一天,天津人习惯出去走一走,俗称”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农村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内的地上用白粉画出小囤和小梯子,称为打囤,在他们上面放粮食和铜钱,寓意来年物丰粮丰。

    市区一般正月二十五就会取下吊钱,用报纸裹好,有的还会放些小米等物置于床下,待来年春节扔去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天津人在这一天会吃焖子,会在这一天理发。

    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头发的,否则有死舅舅的说法,所谓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烟花贯穿于天津人过年期间。

    天津人还讲究正月里不能理发、看病、吃药、打孩子。天津人称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儿”,并有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和腌制腊八醋的习俗 扩展资料 天津饮食习俗 大年三十这一天的夜里要做传统的天津风味素馅儿饺子,饺子馅包括香干,油条,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红色的粉皮,和馅使用酱豆腐(腐乳),麻酱等,风味别具一格。

    饺子做成后用黄纸盖上,等到午夜二十四点来吃。 在包饺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礼儿”还有一顿年夜饭,年夜饭中要有鸡和鱼,取自谐音“吉庆有余”,年夜饭的米饭下通常藏有一个荸荠,寓意元宝。

    年菜以辣白菜、烩蚕豆瓣、辣豆等为主。在大年三十当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谚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体现了在初一和初三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饮食习惯。农历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饼卷鸡蛋。

    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饺子,捏小人嘴”的习惯,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顺利。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国各地风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为主。

    正月二十五在天津为填仓节,谚语:“填仓填仓,干饭鱼汤。”体现了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饭熬鱼的习俗。

    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天津风俗。

    4. 曾国潘被派去天津时说了什么名言

    :“欲推求激变之由,自须由此根究武兰珍是否实系王三所使,王三是否系教堂所养,挖眼剖心之说是否凭空谣传”。

    他在审讯人犯和亲自调查后对原供提出三点质疑:一,武氏供词时供时翻,原籍在天津,与所供晋宁不符,且无教堂指使的确据;二、教堂中有男女150余名,由各自家庭送来养育,非迷拐而来;三,亲自询问拦舆递禀的数百名百姓,所谓挖眼剖心之事,均无实据。这三点质疑,是曾国藩推定所谓“挖眼剖心,全系谣言”的根据,也是据此结案的关键。

    以后的情势虽曲折复杂,他本人外受胁迫,内受攻讦,仍不为所动,所依据的,依然是这个判断。

    5. 天津过大年的风俗习惯

    天津的过年风俗

    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逛娘娘宫: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糖瓜祭灶: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

    吊钱儿: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6. 天津的津的古义和今义

    jīn

    1.渡口。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宋徐铉《柳枝辞》之十:“一帆归客千条柳,肠断东风杨子津。”

    明李东阳《登高》诗之一:“有津孰与航,有磴孰与攀。”

    2.渡。

    晋潘岳《西征赋》:“津便门以右转,究吾境之所暨。”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四:“海上所无薪粲百物,海康辄津致之。”

    3.传。

    南朝宋刘义恭《艳歌行》:“倾首伫春燕,为我津辞语。”

    北齐刘昼《新论‧崇学》:“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

    4.水陆要隘。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一摺:“则今日过关津,度州郡,没揣的逢他敌人。”

    5.喻职位、地位。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于时悬爵而卖之,犹列肆也。争津者买之,犹市人也。”如:要津。

    6.途径;门径。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审邪正之津,明可否之分。”

    《晋书‧陶侃传》:“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於无津耳。’”清方东树《〈刘悌堂诗集〉序》:“虽其人气象不侔,学问造诣不侔,文章体态不侔,要其足通古作者之津而得其真,无不若出於一师之所传。”

    7.涯,岸。

    唐陆龟蒙《木兰堂》诗:“洞庭波浪渺无津,目目征帆送远人。”

    宋陆游《读王摩诘诗爱其散发》诗之九:“沧波浩无津,天遣遂微尚。”

    冯骥才李定兴《义和拳》第一章三:“一片苦海望无津,小神忙乱走风尘。”

    8.水。

    三国魏嵇康《杂体诗‧言志》:“朝食琅玕实,夕饮玉池津。”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一》:“山雨滂湃,洪津泛洒,挂溜腾虚,直泻山下。”

    宋司马光《王书记以近诗三篇相示各摭其意以诗赓之感遇》:“志陵青霞端,欲饮天汉津。”

    明叶子奇《草木子‧观物》:“故动物取气於天,而乘载以地;植物取津於地,而生养以天。”

    9.生物的体液。

    《灵枢经‧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唐元稹《和乐天赠吴丹》:“委气荣卫和,咽津颜色好。”

    《西游记》第三三回:“那魔头看见,就吓得浑身是汗,遍体生津道:‘他却会担山!’”克非《火星,闪闪到天明》:“他把那吸了只叫人生津吐痰的东西,消灭了一支又一支。”

    10.润泽;湿润。

    《周礼‧地官‧大司徒》:“其民黑而津。”

    孙诒让正义:“人之润泽者亦谓之津。”

    晋郭璞《江赋》:“林无不溽,岸无不津。”

    唐薛能《上盐铁尚书》诗:“檐前漱晓穹苍碧,庭下眠秋沆瀣津。”

    《中国谚语资料‧农谚》:“蛇过道,水瓮津。”

    11.滋润。

    《西京杂记》卷五:“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块,润叶津茎而已。”

    12.引申为资助;补贴。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中:“﹝李珏﹞及试,刘津其行李。”

    《清史稿‧食货志一》:“武昌诸卫清出典鬻屯田,请加津赡运。”

    13.溢;渗。

    《素问‧生气通天论》:“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羊》:“若旧瓶已曾卧酪者,每卧酪时,辄须灰火中烧瓶,令津出。”

    缪启愉校释:“‘令津出’,使瓦瓶中所含水气渗出。”

    杨振声《渔家》:“那雨已经是下了好几天了,连那屋子里面的地,都水汪汪的要津上水来。”

    梁斌《红旗谱》三七:“江涛回头看看严萍,她脸上津出汗珠。”

    14.指银河。

    《国语‧周语下》:“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

    韦昭注:“津,天汉也。”

    15.古地名。即今湖南省江陵县南二十里之江津戍(亦名奉城)。一说,为今枝江县之津乡。

    《左传‧庄公十九年》:“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於津。”

    16.天津市的简称。

    --汉语大辞典

    7. 天津春节习俗的饮食习俗

    天津春节习俗又称“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国农历春节期间的社会风俗习惯。由于天津卫自明代设立以来逐渐形成一个“人杂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节习俗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新春习俗特点,并在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

    春节期间,天津的饮食习俗有独特而又普遍的特点。

    天津人称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儿”,并有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和腌制腊八醋的习俗。此外。“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顿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初一饺子,初二面”的谚语也体现了天津在腊月的饮食风俗。大年三十这一天的夜里要做传统的天津风味素馅儿饺子,饺子馅包括香干,油条,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红色的粉皮,和馅使用酱豆腐(腐乳),麻酱等,风味别具一格。饺子做成后用黄纸盖上,等到午夜二十四点来吃。在包饺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礼儿”还有一顿年夜饭,年夜饭中要有鸡和鱼,取自谐音“吉庆有余”,年夜饭的米饭下通常藏有一个荸荠,寓意元宝。年菜以辣白菜、烩蚕豆瓣、辣豆等为主。在大年三十当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此外在大年三十这一天,人们有吃红果糖葫芦的习俗,用来表示来年吉祥,已婚未生子的女人们还要吃枣和栗子,取其谐音“早立子”。谚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体现了在初一和初三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饮食习惯。农历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饼卷鸡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饺子,捏小人嘴”的习惯,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顺利。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国各地风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为填仓节,谚语:“填仓填仓,干饭鱼汤。”体现了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饭熬鱼的习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