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鲁迅祝福教案

    1.《祝福》教案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五、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二、理解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

    (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2、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3、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三、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默读、思考并讨论:1、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

    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2、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

    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

    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四、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1、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

    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

    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4、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

    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

    2.高中语文 《祝福》教案

    《祝福》合作探究性学习流程

    一、探究目标和角色定位 1、探究目标:①、鲁镇社会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剧性命运探究; ③、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 2、角色定位:①、祥林嫂案件专家调查组(职责:调查祥林嫂的生平事迹,给出性格概括,列出犯罪嫌疑人名单);②、无罪推理辩护律师团(结合文中事实,为犯罪嫌疑人进行无罪推理和辩护。辩护主题:“黑夜的黑不是我的错”)③、有罪推理辩护律师团(结合文中事实,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有罪推理和为受害者辩护。辩护主题:“谁说黑夜漫漫无尽头”)④、《真理报》记者团(负责跟踪报道、采访和点评,写出简讯。报道宗旨:“给事实一个真相”)⑤、道德法庭审议团(职责:在调查、辩护的基础上,给出总结和道德审判。审议原则:“不冤枉一个好人,但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二、探究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鲁镇社会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剧性命运探究; 2、难点:对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层理解; 四、探究流程 1、明确角色,组内分工,研读教材,合作探究; 2、交流意见,形成材料; 3、展示调查结果,完成辩护和审判; (记者团的采访、报道穿插整个流程) 五、探究成果 1、《祥林嫂生平事迹和人物性格的研究报告》(成员每人写一份); 2、《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四婶、大伯等涉案人员的无罪推理和辩护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3、《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四婶、大伯等涉案人员的有罪推理和辩护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4、《祝福》写作目的的分析(成员每人写一份); 5、《祥林嫂一案判决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6、有关本次审判的几则简讯(成员每人写一份); 六、基础知识检测和写作拓展(附活页练习)

    3.对鲁迅的《祝福》进行教学分析,从文本特点、作者意图、编者意图、

    鲁迅《祝福》教学分析

    一、文本特点

    文章采用倒叙写法,先写“临死之前”的祥林嫂,然后写“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的祥林嫂,可在此基础上理清线索和结构。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二、作者意图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指出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编者意图: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

    1.初读课文,了解祥林嫂的经历。

    2.再读课文,分析探讨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3.自然引入讨论: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讨论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研读,通过深入的讨论,学生明白: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4.祝福 鲁迅教案文中三次描写了详林嫂的肖象,每次描写各表现了详林嫂

    1、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

    的。

    2、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3、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指的是这三次的描写吧?

    第一次描写是祥林嫂初到四叔家来时的样子,反映了祥林嫂虽然正当年轻,不过她的穿着和外貌还是显示了她的丧夫之痛和营养不良;第二次描写在祥林嫂表现了她面对阿毛的过世的深重的悲伤之情,而且相同的穿戴表现了她生活的极度困难;第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已然崩塌,对现实的生活变得麻木而绝望。最好结合起来放到全文中来看。

    5.鲁迅的《祝福》怎么写导语

    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有由活泼可爱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这样的导语,语言简洁,从新旧知识的回忆、对比的介绍到文章背景、主题的介绍,使学生很快融入新课的内容中了。

    这里采用的是介绍的方法,当然也可采用疑问的方式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利用与课文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就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些幽默、名言警句、典故故事、有趣的谜语,一些道具插图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讲授《陌上桑》时,一位老师一上课就说:“我先讲个外国幽默故事,听完后大家说它用的是什么样的描写手法?”然后老师讲了那则故事:一位农夫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她去地里看玉米。乌鸦见了她,吓得不仅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前几天叼走的玉米送了回来。

    学生们听了哈哈大笑。有人说这是夸张手法。

    老师说:“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如果从描写方法说呢?”学生立即领悟说:“是侧面描写。”“对。

    侧面描写是一种很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它往往比正面描写的效果要好得多。现在我们学习一篇中国的侧面描写的典范作品——《陌上桑》。”

    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一个幽默的故事激发起来了,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又比如,学生对说明文不感兴趣,认为枯燥无味。

    教《眼睛与仿生学》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么一则导语,激起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欲望:教参上说,1960年9月13日,有位名叫斯蒂尔的科学家,在美国召开的科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仿生学”这个名词(板书“仿生学”)。从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定为仿生学诞生的日子。

    我很不服气!创造仿生学的老祖宗明明是中国人,怎么说成是蓝眼睛、高鼻子的外国人呢?而且早在多年前,我们的仿生学就成就惊人了,如何说是1960年才诞生呢?口说无凭,有吴承恩的《西游记》为证!该书的第六回讲得十分明白:孙大圣大战二郎神时,“摇身一变,变一个麻雀儿,飞在林梢头钉住”,而二郎神也“摇身一变,变一个雀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之后,孙大圣又变大鹚鸟,变游鱼,变水蛇……你们看,他们模仿本领多大呀!这是何等高超神奇的仿生学啊!当然,这在当时不过是幻想而已。

    在向现代化进神奇的仿生学啊!当然,这在当时不过是幻想而已。在向现代化进军的今天,幻想正在逐步地变为现实。

    比方说:孙大圣那双在八卦炉中炼就的“火眼金睛”,有的部分已变成了现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视觉仿生学。

    (板书《眼睛与仿生学》) 诸如此类,加上上文还提到的一些方法,就是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课外知识,并挖掘出这些课外知识同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进行导语设计。一味地追求诙谐、幽默而脱离教材与教学的需要,这样的设计只会让人莫明其妙! 利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对教材进行发挥,就是教师根据所授课文的内容,创设意境或即兴演讲等方式导入新课。

    比如:一位教师讲授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恰值雪后天晴这位教师走上讲台即兴发挥道:“同学们,断断续续飘洒了近一周的雪花停止了。今天阳光灿烂,天气晴朗,在我们看来这是很美的。

    但是,一千多年前,有一位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好天气,他总希望大雪纷飞,朔风凛冽。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心理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那老人就是这篇作品的主人公。”

    这类设计,要求教师要有较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应变能力,具备较高的素质。就如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对能外物“信手捡来,为我所用”,与人对敌时,能有“折枝为剑”的高超本领。

    利用创新思维对课堂内容进行处理,设计新颖的导语。例如:有位老师举行一次作文公开课,上课铃响了,学生发现这位从不迟到的老师今天居然迟到了。

    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老师还没有走进教室,后边听课的老师懵了头,学生也开姓产生了种种猜疑和窃声议论。五分钟过去的时候,老师高高兴兴地走上讲台,并随即布置了这堂课的作文题:“当老师迟到五分钟的时候……”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在这五分钟内的所见、所想。

    这个作文“导语”,是利用无注意轻化为有注意的特点设计的,是教师的一个创新,它让学生下意识地展开了积极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导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课堂在轻松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教师只要能够因文、因时、因人设计出一些优秀的导语,当然不仅仅只有以上所举的四类,就能为课堂创设一种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一一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教学五一节,如果。

    鲁迅祝福教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