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灌阳谚语

    1.广西北流市有什么名人 谚语 歇后语 民歌民谣 神话传说

    侬智高(1025-1055),反宋起义将领,“大南国”皇帝,广源州(今南宁)人。

    瓦氏夫人(1498~1557), 明代抗倭英雄,广西归州(今靖西县)人。

    蒋 冕(1462~1532),明朝大学士、内阁首辅,广西全州人。

    石涛(1641~约1718),清初著名画家,广西桂林人。

    陈宏谋(1696~1771),清朝大学士、理学家,广西临桂人。

    郑献甫(1801-1872),清代著名学者,广西象州人。

    韦昌辉(1823-1856年),太平天国“北王”,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人。

    萧朝贵(?—1852.9.12),太平天国开国功臣和杰出将领,广西武宣县东乡人。

    石达开(1831~1863),太平天国军事统帅之一,广西贵县人。

    李秀成(1823-1864),太平天国后期主将,广西藤县人。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后期主将,广西藤县人。

    秦日纲 (约1821—1856),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桂平人。

    刘永福(1837-1917),清末黑旗军首领、抗法抗日名将,广西上思人。

    冯子材(1818.7.29~1903.9.18),清代抗法名将,广西钦州人。

    岑毓英(1829-1889),清代抗法民族英雄,广西西林人。

    唐景崧(1841~1903),清末台湾巡抚、台湾民主国大总统、首创桂剧,字维卿。广西灌阳人。

    况周颐(1859~1926),清季词人,广西桂林人。

    岑春煊(1861年-1933年),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家,广西西林人。

    2.描写广西山河的两段一句的俗语急

    广西素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之称。

    描写广西广西桂林的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广西壮族自治区洞穴众多且景观优美,素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之称。据统计广西溶洞约有10万个。

    在瑰丽多姿的溶洞里,石乳、石笋、石幔、石柱、石花、石莲、石林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比较著名的有旱洞型的桂林的芦笛岩、七星岩,柳州的都乐岩,武鸣的伊岭岩,北流的色漏洞、玉林龙泉洞等;有水洞型的桂林冠岩、荔浦丰鱼岩、灌阳龙宫、钟山碧水岩、马山金伦洞等以及考古陈列型的桂林甑皮岩(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穴遗址)和龙隐岩(存有唐代至清代摩崖石刻200多件),柳州白莲洞(中国史前人类文化的重要遗址)等。

    桂林漓江的清秀脱俗,阳朔的悠闲自在,龙胜美景的万种风情,靖江王陵与灵渠的辉煌神秘,象山水月的造化奇观,等等美不胜收,太多了。

    3.赞美李冰的诗句

    清山春《灌阳竹枝词》诗:“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开时涌岸边.喜看杩槎频撤处,欢声雷动说耕田.”

    清何盛新《伏龙观》诗:“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凭空桥架索,薄暮树浮曛.龙女今何在,悬崖问柳君.”

    清董湘琴《游伏龙观随吟》:“峡口雷声震碧端,离堆凿破几经年!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

    清黄俞《都江堰》诗:“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瀑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当代陈运和《都江堰》诗:“灌溉了历史,灌溉了民族 灌溉了古诗,灌溉了良田.”

    4.谁知道红军长征的名言

    湘江战役

    ——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军头目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红1军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遗感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最高三人团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临突围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启方运输队。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行走,这样的队伍怎么能加快行军速度呢?

    11月29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5.谁知道红军长征的名言

    湘江战役

    ——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他任命湘军头目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红1军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遗感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最高三人团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临突围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启方运输队。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在山间羊肠小道上行走,这样的队伍怎么能加快行军速度呢?

    11月29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5军团和在长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国际师损失过半,8军团损失更为惨重,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不满以及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谁有《松游小唱》 的全文是什么

    松游小唱》 清.董湘琴 全文如下:

    松游小唱 序

    《松游小唱》者,松潘之游,随游随唱也。曷唱乎尔,自来名士从军,才人入幕,就所阅历,发为诗歌。途次所触,欲以五七言字赋之,而有苦于裁对。因念古人如白玉蟾、朱桃稚辈,信口狂吟,自鸣天籁,音之高下、句之短长,在所不计。余自灌束装,以迄抵松,有见必唱,间有挂漏亦略所当略。阳春白雪尚已,下里巴人何妨。敝帚自享。二三知己以为板桥《道情》可,盲女弹词亦可。

    橐(音:沱.义:口袋)笔往西游,灌阳郁郁闲居久。几幅鱼书催促后,辞不得三顾茅庐访武侯。把行期约定在九月九。走!

    镇夷关高踞虎头。第一程江山雄构,大江滚滚向东流。恶滩声,从此吼。灵岩在前,圣塔在后,伏龙在左,栖凤在右,二王宫阙望中浮。好林峦,蔚然深秀,看不尽山外青山楼外楼。尽夷犹,故乡风景谁消受。

    行至白沙,路转西斜。平畴入望野桑麻,流水小桥,是一幅苏州图画。舟人自舟,筏人自筏,生涯在水涯。回首灌城,茫茫雉堞残阳下。长桥竹索横空跨,过桥来,柳荫闲话。

    前途望眼赊,沿江一带古烟霞。五里塘,恰似那八阵图,风云迷幻,又好比元夜灯,火树银花。拢界牌,才知是灰白炭黑经熔化。谚语云:“灌汶交界,黑白分明”点不差。

    从此渐登山,五里茶关。关门口绝好楹联,上写着“东来险阻无双隘;西去崎岖第一关。”来往要稽盘,是国计民生税羡。

    五里楠木园,又五里,龙洞前,摩崖大字:“关塞极天”,洞天流水响潺潺,千寻石壁撑霄汉,外衬着藤萝点染,恐黄荃、米颠,笔无此健。周道如砥直如弦,平镶石板。恰趁着鱼鳞天晚,雁齿桥边,诸峰林壑,尤美在西南。尽盘桓,破题儿龙溪头站。

    天生一岭界华夷。上十五里,下十五里,佳名自昔称娘子。把新旧唐书重记起,天宝、开元,这典故无从考据。伍髭须,杜十姨,或恐是才人游戏。盼不到为云为雨巫山女,梨花一枝,仿佛在溟蒙天际。空山瓮马蹄。一路行来迤逦,彳亍至岭头小憩。

    憩毕又肩舆,下坡路儿略快些。弹丸走板须防备。最怕是狭路逢弯,肩舆簸荡在空中戏。俯视深无底,令人惊悸。猛想起,九折邛崃,有人叱驭;又想起“有胆为云”,出自《淮南》语。丈夫忠信涉风涛,胆小儿,怎步得上云梯去。况七百里途程,如瓜初蒂。千思百虑,生死有命何须计。渐渐的行来平地,抬轿人惫矣,坐轿人馁矣,映秀湾歇气。

    行至白沙,路转西斜。平畴入望野桑麻,流水小桥,是一幅苏州图画。舟人自舟,筏人自筏,生涯在水涯。回首灌城,茫茫雉堞残阳下。长桥竹索横空跨,过桥来,柳荫闲话。

    前途望眼赊,沿江一带古烟霞。五里塘,恰似那八阵图,风云迷幻,又好比元夜灯,火树银花。拢界牌,才知是灰白炭黑经熔化。谚语云:“灌汶交界,黑白分明”点不差。

    从此渐登山,五里茶关。关门口绝好楹联,上写着“东来险阻无双隘;西去崎岖第一关。”来往要稽盘,是国计民生税羡。

    五里楠木园,又五里,龙洞前,摩崖大字:“关塞极天”,洞天流水响潺潺,千寻石壁撑霄汉,外衬着藤萝点染,恐黄荃、米颠,笔无此健。周道如砥直如弦,平镶石板。恰趁着鱼鳞天晚,雁齿桥边,诸峰林壑,尤美在西南。尽盘桓,破题儿龙溪头站。

    天生一岭界华夷。上十五里,下十五里,佳名自昔称娘子。把新旧唐书重记起,天宝、开元,这典故无从考据。伍髭须,杜十姨,或恐是才人游戏。盼不到为云为雨巫山女,梨花一枝,仿佛在溟蒙天际。空山瓮马蹄。一路行来迤逦,彳亍至岭头小憩。

    憩毕又肩舆,下坡路儿略快些。弹丸走板须防备。最怕是狭路逢弯,肩舆簸荡在空中戏。俯视深无底,令人惊悸。猛想起,九折邛崃,有人叱驭;又想起“有胆为云”,出自《淮南》语。丈夫忠信涉风涛,胆小儿,怎步得上云梯去。况七百里途程,如瓜初蒂。千思百虑,生死有命何须计。渐渐的行来平地,抬轿人惫矣,坐轿人馁矣,映秀湾歇气。

    7.谢灵运的代表作,名诗,名联,名句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人称谢客,以字行于世。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瑍之子,生母刘氏。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1.代表作品:《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

    2.著名诗词:

    (1)、《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2)、《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3)、《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4)、《善哉行》 阳谷跃升。虞渊引落。景曜东隅。晼晚西薄。三春燠敷。九秋萧索。

    (5)、《长歌行》 倐烁夕星流。昱奕朝露团。粲粲乌有停。泫泫岂暂安。徂龄速飞电。

    3.著名对联: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4.名句: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3).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

    (4).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5).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8.从德阳到都江堰一天旅游能来回不

    能! 主要景观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

    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3、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二王庙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

    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上下重叠交错。宏伟秀丽,环境幽美。

    伏龙观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

    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安澜桥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

    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

    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

    《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

    现在的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都江堰卧铁 。

    灌阳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