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谚语怎么说
1.运用语言描写和引用谚语的句子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2.如何引入谚语
众所周知,谚语乃是一种语言的精华,寓意深刻,表达隽永。
在英语写作中如能适当地引用一些英语谚语,可以为文章增辉添彩。在写作时如何把平时积累的谚语恰当地引用到文章中去呢?以下总结了英语中常见的引用谚语的地道表达法,供同学们写作时模仿使用。
谚语在英语中叫proverb,引用时经常会在其前面酌情加上old, Chinese, English, Russian之类的形容词;动词一般用go, say, state, has it, put it等,在这些动词后面用逗号或冒号皆可。谚语可加双引号(这时谚语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也可不加双引号(这时第一个字母一般不大写)。
引用谚语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 A proverb goes / says, …… As a / the proverb goes / says, …… A Yiddish proverb goes, “Better to lose with a wise man than win with a fool.” 有一句依地语谚语说得好,“宁输智者,不赢傻子。” A proverb says, “Medicine cures the man who is fated not to die.” 有一句谚语说,“命不该死有药救。”
As a Chinese proverb goes, “Don't climb a tree to look for fish.” 正如中国的一句谚语所说,“不要缘木求鱼。” As the old Chinese proverb says, “If you do not enter a tiger's den, you cannot get her cubs.” 正如中国的一句谚语所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 As a / the proverb has it / puts it,…… A proverb has it that …… As a Spanish proverb has it, “Flies don't enter a closed mouth.” 正如一句西班牙谚语所说,“祸从口入。” As a Navajo proverb puts it, “What comes around goes around.” 正如纳瓦霍族的一句谚语所说,“一报还一报。”
As a local proverb here in Chad puts it: A woman who is pregnant has one foot in the grave. 正如乍得当地的一句谚语所说:女人怀宝宝,鬼门关上走一遭。An old proverb has it that “if the thorn doesn't scratch when it first emerge, it will never scratch.”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如果荆棘刚长出时不扎手,那么它就永远不扎手。”
(3) There is a proverb: …… There is a / the proverb that goes / states, …… There's an African proverb: “Educate a boy, and educate an individual. Educate a girl, and you educate a community.” 有一句非洲的谚语说:“教育好一个男孩,仅教育好一人。教育好一个女孩,则教育好一群人。”
There's a Russian proverb that goes: you must support the most talented people because untalented people will support themselves. 有一句俄罗斯谚语说,你须拥戴贤人,庸者仅会自顾。 There is an old Jewish proverb that states: “A Shekel is always better in my pocket than in yours.” 有一句古老的犹太谚语说:“金币在我口袋里总比在你口袋里强。”
(4) ……, a / the proverb goes, …… ……, goes a / the proverb, …… “A river is deep,” an old African proverb goes, “because of its source.” 有一句古老的非洲谚语说,河有源泉水才深。 To kill a snake, goes an old African proverb, you must first crush the head. 有一句古老的非洲谚语说,打蛇先打头。
(5) …… have a proverb that goes, …… There exists a proverb. It goes, …… The Arabs have a proverb that goes, “When the sultan's dog died, everyone marched in his funeral. But when the sultan himself died, no one marched at all.”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当苏丹的狗死了,人人都为之送葬。而当苏丹死了,却无人为之送葬。”
谚语作为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些在汉语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却未必为西方人所理解。
所以在引用汉语谚语时,如果中国特色过于浓厚,则可舍其形而取其意,写成英语中与之意思对等的西方谚语。例如,有的同学想表达这个意思:本性难移,于是写道:As a Chinese proverb goes, a dog cannot change its habit of eating shit. 这样写不但失之粗鄙,还会让爱犬的西方人大惑不解。
所以,这个意思宜写成A leopard cannot change its spots. 或者A fox may grow gray, but never good.。
3.一个人说话引用俗语,谚语,名言,书名,歌曲名时放于句末时,“
这是标点符号使用中的难点之一。我估计你在学习过程中对“引文”句中、句末标点符号的用法产生了疑惑。试以引用俗话与《题西林壁》中的后两行诗句为例,与你共同探讨:
1. 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俗话意思差不多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2. 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俗话意思差不多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的两个句号都使用错误。
3.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题西林壁》中也有一句诗与这句俗话表达的意思相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4.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题西林壁》中也有一句诗与这句俗话表达的意思相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的两个句号都使用错误。
你发现其中的规律了吗?呵呵!祝学习进步!
4.引用格言,名言,诗句开头100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孟子)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明《增广贤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学无止境。(荀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成由勤俭败由奢诚实,能驱散人们心中的阴暗;诚实,将使人类有更多更真诚的爱。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诚实的美德,让人们心灵更高沿,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与人为善,以诚为本。
(中国谚语)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毛泽东)宽容大度是黏合剂,能容人就是团结各种人,受人拥戴;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结果必是孤家寡人。
与人为善就是善于宽谅。([美] 弗罗斯特《新罕布什尔》)能忍 能让真君子,能屈能伸大丈夫。
(中国谚语)忍一句,息一怒,忍一事,少一事。(中国谚语)不会宽容别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
([俄] 屠格涅夫《罗亭》)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中国谚语)。
5.课文中引用","这句谚语进一步说明.
1.汉语家园[板块说明]本板块由《第一场雪》《橡树》《虎猫对饮》三篇文章构成.分别以美丽的景色、生动的故事为载体,向我们展现了谚语、成语、歇后语的无限语言魅力.学生不仅是在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解读曲折、丰富的故事,更是在感受、欣赏我们汉语中最为宝贵的语言财富.本板块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进一步了解谚语、成语、歇后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运用,让谚语、成语、歇后语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放异彩.谚语、成语、歇后语的学习是本板块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着谚语、成语、歇后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学生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谚语、成语、歇后语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语言特点,体会表达效果,加深对它们的了解.不能偏离这一重点,更不能脱离课文,为学谚语而学谚语,要把课文内容与谚语、成语、歇后语的学习恰当地结合起来.并通过课后拓展与运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积累,学以致用.1—1 第一场雪教材分析《第一场雪》选自著名作家峻青的《秋色赋》,原题为《瑞雪图》.课文描绘了胶东半岛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之情.这种欣喜之情既蕴涵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出来.从题目上看,第一场雪强调了“第一”,就本课来说,这的的确确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这是国家战胜三年自然灾害,走出困境的第一个信号.1960~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时期,当时棉粮歉收,人们多么希望能有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当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入冬以来第一场大雪时,联想到“瑞雪兆丰年”,想到了光明前景,充满了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和希望,所以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景色、关心农业生产、向往来年丰收的喜悦之情.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全文可分为“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下雪前的天气变化,重点写了“昨天”一天的天气变化.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下雪时的景色.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雪后景象.第四部分(第6、7自然段)写作者的联想.文章描写细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写雪景分三个层次:雪前——雪中——雪后.写雪前,分别从清早、中午、黄昏写出大雪降临之前的天气变化;写雪中,从白天写到夜晚,描写出大雪纷飞的景象.作者对下雪时的景象描写得格外细致,先写“看雪”,再写“听雪”,说明了雪“下得很大”.看到的,如“鹅毛般的”“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听到的,如“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从所见、所闻两方面写出了自己的感受.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作者由面到点,由景到人,细腻地描述了大雪初晴的美丽景色.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描绘出了一幅明丽生动的山村雪景图.“嗬!好大的雪啊!”表现了人们见到美丽雪景时喜悦、兴奋的心情.“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是总写雪后美景,接着作者写了三个细节:银条儿、雪球、雪末儿.“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玉屑似的”这些词语不仅写出了它们的样子、光泽,还写出了轻重感受.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对雪的喜爱和喜悦心情.如“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作者充分地把自己对这场大雪的喜悦和赞美,融进了对美丽雪景的描绘之中,做到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引用“谚语”是本篇课文的一大特点.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选用本篇课文,就是想通过学生对文中两个谚语的理解,感受谚语的魅力,认识到谚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激发学生学习、积累、运用谚语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同时,了解谚语的特点,借助课后题向外拓展,以达到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谚语、积累谚语,并初步把谚语运用到生活、学习中的目的.本篇课文的教学要求,一是让学生通过本课两则谚语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谚语的知识,并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拓展;二是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雪景的重点语句,体会雪后的壮美,以及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喜悦之情.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4自然段.3.了解作者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4. 品读文中生动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对第一场雪的喜爱和兴奋之情.5.了解有关谚语的知识.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或有关雪景的图片和录像资料.2.简单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时期的资料和峻青的资料.(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1)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会写的字都是6个.教学时要注意强调“谚”“屑”“骤”“掷”的读音.“谚”是四声,不要读成二声.“屑”不要读成“xu?琛薄?“骤”是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