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谚语温端政

    1.惯用语 谚语 歇后语的定义 温端政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如: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如:水仙不开花——装蒜

    2.“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晴了很久的天气忽然出现大雾,那大雾散去后必然会是阴天;而如果下了很长时间的雨以后忽然出现了大雾,那大雾过后必然会是晴天。

    虽然是古时谚语,但也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就好比二十四节气。

    古时候的劳动人民总结出来了很多类似的有关天气的谚语,比如: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细雨无久晴,大雨无久落。

    3·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4·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5·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九日晴

    6·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

    7·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

    8·春南风,雨咚咚;夏南风,一场空

    9·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10·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参考资料

    温端政.《中国谚语大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5

    3.中国歇后语大全

    《中国歇后语大全》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温端政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38、对牛弹琴--------白费劲39、八仙聚会--------神聊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41、板上订钉--------跑不了 42、背鼓上门--------讨打43、草把做灯--------粗心(芯) 44、竹笋出土--------节节高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10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10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10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1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113、聋子耳朵——摆设 11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115、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116、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117、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18、木匠带枷——自作自受119、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120、飞机上点灯——高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牛)角抹油——又尖又滑。老(虎)嘴里拔牙——冒险。

    (兔)子尾巴——长不了。(龙)王跳海——回老家。

    打(蛇)七寸——找要害。(马)尾搓绳——不合股。

    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猴)子照镜——得意忘形。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狗)捉耗子——多管闲事。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小是人刘备访贤——三顾茅庐 关公放曹操——念旧情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 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关老爷赴会——单刀直人 张飞古城骂关羽——误会曹操杀华佗——以怨报德 诸葛亮隆中对策——先声夺人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俩狗争一根骨头 够呛(狗抢) 连毛胡子吃炒面 里挑外掘 梁山的军师 无(吴)用 两个叫化子拜天地 穷凑合 两个哑巴亲嘴 好的没法说 两手捧刺猬 拿不起,放不下 刘备借荆洲 有借无还 光手逮刺猬 下不了手 过河的卒子 死不回头 过时的挂历 。

    4.中国喻义歇后语大全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坐飞机吹喇叭——唱高调

    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

    好泥巴打好灶———好心讨不到好报

    猴子捞月亮——白忙一场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脚踩两只船——摇摆不定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聋子的耳朵——摆设

    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

    猫哭耗子——假慈悲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天文台上的望远镜——好高骛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哑巴打官司——有口难言

    一顿能吃三升米——肚量大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5.关于谚语的文章或演讲稿.

    浅论谚语及其语言特点 徐蕾 中文系 汉语言文学教育 九七本三 97A11331 【摘要】语言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社会,反映生活。

    谚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以精炼的语句,通俗的语言反映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旨在从谚语的性质、历史、内容上对其有个整体了解,并进一步分析谚语的语言特点,研究谚语与比喻,谚语与对偶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我们的认识。

    【关键词】谚语 特点 谚语比喻 谚语对偶 一 谚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谚语性质的界定,历来就有许多说法,诸如: “谚,俗语也。”

    (《礼记•大学》释文) “谚,俗言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释文) “谚,俗所传言也。”

    (《汉书•五行志》) “谚,直言也。”(《文心雕龙•书记》) 这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指出谚语是一种流传于群众中并世代口耳相传的通俗而简练的语言形式。

    至于狭义上的谚语,也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郭绍虞先生在《谚语的研究》里下过这样的定义:谚语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①后来许多论著沿用这个说法。

    归纳起来给谚语下个定义,我们可以说:谚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定型的现成话,具有通俗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谚语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完善。

    早在远古时期谚语便已经产生,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清代学者杜文澜在《古谣谚•凡例》中说:“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

    说明最初的谚语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没有文字可以记录。即使在文字出现以后,被记入典籍的谚语也不多。

    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影响下,士阶层著书立说大量引用民谚民谣,少部分谚语才得以保存。如《左传•宫子奇谏假道》中记载有“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谚语。

    随着不断的发展,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俗话”、“俗谚”更是多姿多彩。这些谚语流传千百年至今仍然充满着生命力,特别是那些被吸收到书面语言里的,像“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慎到的《慎子》里就已出现,作“不瞽不聋不能公”。

    后来一直沿用不绝。 与此同时,谚语集子也是层出不穷。

    自先秦以来,每个朝代都有集结成册的集子。汉有《汉谚》,唐有《唐谚》,更有周守忠的《古今谚》,杨慎的《古今谚谣》以及《通俗谚》、《恒言录》、《古谣谚》。

    而翻开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谚语到处被点缀在字里行间。这些名家大量采辑谚语入文,既为“我”所用,使语言简捷精练,生动活泼,又在客观上为谚语做了可贵的收集工作。

    高尔基说过:“谚语和歌曲经常是简朴的,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可以写出整部书来。”谚语的内容纷繁,题旨广泛,涉及到社会、历史、生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大致可归为社会谚语和生产谚语两大类。

    有关社会斗争的谚语,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几乎都作了概括和总结。如揭露旧制度的不合理现象的,“穷人饿断肠,富人胀破肚”;人民反抗的“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官场黑暗的“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

    还有军事谚语“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学习谚语“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以及一些修养谚语。有教人修德养性的“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有教人谦虚谨慎的“天不言自高,低不言自厚”;有教人做事处人的“听话听音,看人看心”。

    至于生产谚语,也包括天气、时令等实用性很强,简直就是劳动人民的科技课本,是研究农业科学、气象学、林学、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 二 语言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社会、反映生活,谚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有其自己的特点。

    有人曾说,谚语得具备三个S:SHORTNESS(短小),SENSE(意味),SALT(风趣),这是对谚语特点总的概括。但实际上看来这远远的不够,谚语的涉及面还要广阔得多,它触及一些民族、地域特征。

    因此,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谚语的语言特点。具体来看,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精练性 有句话说得好“泉水最清,谚语最精”。

    谚语“以片言明百意”,从而避免了说教式的冗言赘语,鲁迅谓之“炼话”。这种精练性是从句式上而言的,谚语的句式整齐,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

    单句形式如“没有不透风的墙”,“趋热好打铁”,“一个将军一个令”,“有志者事竟成”等等都阐述了一些简单而又普遍的真理。在这些句子中,抽象的概念被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言浅意深,常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单句并列组合成的复句式谚语,根据组合情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单句依靠语序直接组合而成,多为两个单句组合,也有三四个单句组合的形式;另一类是借助关联词组合而成。前一类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官向官,民向民,和尚向着出家人”,“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等,后一类如“宁可无了有,不可有了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便是如此。

    其中“宁可……不可……”表选择关系,“虽”表转折。 谚语中还有一些紧缩复句的习用格式,或两部分压缩在一。

    6.形容“从外表看简简单单,但是很有内涵”的成语或俗语

    朴实无华:通常形容一个人时:说话做事很朴实,没有崇高和浮夸的言论,但很真实、合情理,词性为:褒义词。

    大智若愚: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

    秤砣虽小压千斤:秤砣看来一小块却能压住千斤之重。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收录大多在字典和词典中。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收录有精装版《俗语大词典》,由温端政所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7.《中国歇后语大词典》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是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编者是温端政。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是典型的俗语,从感性认识来说,人人都知识,似无须多说,但要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问题就不那么简单。

    编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们对歇后语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从感性提高到理性的过程,只有实现认识的这个飞跃,才能编好这部辞书。广大读者要想正确理解和运用歇后语,也要在认识实现这个飞跃。

    8.《中国歇后语大词典》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是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编者是温端政。

    歇后语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歇后语是典型的俗语,从感性认识来说,人人都知识,似无须多说,但要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来个“打破沙锅——问到底”,问题就不那么简单。编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们对歇后语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从感性提高到理性的过程,只有实现认识的这个飞跃,才能编好这部辞书。广大读者要想正确理解和运用歇后语,也要在认识实现这个飞跃。

    谚语温端政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