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端午手抄报谚语

    1.端午节手抄报的编写语

    一、端午节介绍中文名: 端午节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 又称: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端午节起源传说:纪念屈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三、端午节的食俗习惯1.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2.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3.吃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四、端午节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山东)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

    (江浙)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五、端午节诗词作品欣赏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六、端午节手抄报图片小学生端午节手抄报——快乐端午节。

    2.关于端午节手抄报的内容

    一、端午节介绍又称: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端午节起源传说: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三、端午节的食俗习惯1.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2.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3.吃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 四、端午节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五、端午节诗词作品欣赏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3.端午节手抄报资料(来历,诗词)

    一、端午的来历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二、关于端午的诗词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扩展资料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当日放假1天。

    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4.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纪念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屈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

    5.端午节手抄报资料

    端午知识知多少(供您选择): ▲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然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

    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所以《夏小正》上说:“(五月)蓄兰,菽糜”(蓄:积、聚。

    菽:采集。糜:蓄糜)。

    《大戴礼》上说:“蓄兰,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于清洁,以禳除毒气,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预防的措施。

    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同时,五月也有许多的禁忌。据应劭(公元178)的《风俗通•释忌篇》记载,汉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俗谚。

    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荐席”外,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史记•孟尝君列传》就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

    因为田婴相信:“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这个恶日的忌,深植民心。

    宜到现在,还可以从许多端午节的习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种端午起源的学说由闻一多先生所提出。

    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他首先引了吴均(公元467-520)的《续齐谐记》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同时,闻一多又举了几个文献上的例子来支持他的学说。

    这些记载也都显示,端午的起源和龙有着密切的关系。闻一多据此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节日。

    自古相传,吴越是断发文身之国。至于断发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龙子”,以避免伤害。

    《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应是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图腾祭的日子。

    也就是说,一个龙的节日。 这些说法固然解释了某些特定的现象,但若将其中任何一说,视为端午的单一起源,则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遗憾。

    与其如此,还不如说,恶日及龙图腾,都是端午可能的源头。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互相融合,直到屈原传说的加入,为它们添上了新的动力,端午才从此茁壮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因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

    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

    6.关于端午节手抄报

    一、端午节介绍 中文名: 端午节 外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 又称: 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1303539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端午节起源传说: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三、端午节的食俗习惯1.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2.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3.吃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四、端午节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五、端午节诗词作品欣赏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风俗习惯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一直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它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时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许多其它重要的意义。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必须有许。

    7.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

    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可以提供一些资料:1、端午节的简介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2、端午习俗悬艾叶、菖蒲、蒜头: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赛龙舟: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

    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

    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3、端午节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山东)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

    (江浙)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8.端午节手抄报

    端午知识知多少(供您选择): ▲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然而,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久。

    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另有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俗称“恶月”。所以《夏小正》上说:“(五月)蓄兰,菽糜”(蓄:积、聚。

    菽:采集。糜:蓄糜)。

    《大戴礼》上说:“蓄兰,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于清洁,以禳除毒气,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预防的措施。

    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同时,五月也有许多的禁忌。据应劭(公元178)的《风俗通•释忌篇》记载,汉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俗谚。

    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荐席”外,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史记•孟尝君列传》就记载,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

    因为田婴相信:“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这个恶日的忌,深植民心。

    宜到现在,还可以从许多端午节的习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种端午起源的学说由闻一多先生所提出。

    闻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他首先引了吴均(公元467-520)的《续齐谐记》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同时,闻一多又举了几个文献上的例子来支持他的学说。

    这些记载也都显示,端午的起源和龙有着密切的关系。闻一多据此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节日。

    自古相传,吴越是断发文身之国。至于断发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龙子”,以避免伤害。

    《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闻一多的结论是,端午应是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图腾祭的日子。

    也就是说,一个龙的节日。 这些说法固然解释了某些特定的现象,但若将其中任何一说,视为端午的单一起源,则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遗憾。

    与其如此,还不如说,恶日及龙图腾,都是端午可能的源头。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互相融合,直到屈原传说的加入,为它们添上了新的动力,端午才从此茁壮而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的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因而逐渐疏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

    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

    9.快乐暑假手抄报谚语内容

    关于夏天的谚语:

    早钓太阳红,晚钓鸡入笼

    早晚钓一阵,回家吃一顿

    酷暑三伏钓早晚”

    宁钓早晚一刻,不钓中午半天

    早钓鱼,晚钓虾,中午钓个癞蛤蟆

    夏钓夏钓,夜间比白天好钓

    大麦黄,钓鱼忙

    夏钓荫、夏钓深,不冷不热钓边边

    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

    夏至不拔蒜,准得散了瓣。

    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

    夏至风从西北起,瓜田园里受熬煎。

    夏至棉花根头草,赛过毒蛇咬。

    小满不下,乾断塘坝

    小满雨水相赶

    此时台湾正进入梅雨季,因此有此一说。

    当日的天气还影响著往后的气候。

    端午节前后还有吹北风的可能。

    立夏北,无水通磨墨

    立夏补老父 / 立夏,稻仔做老父

    立夏日刮北风,占乾旱。

    立夏日要为年老的父亲进补。

    鹿港一带海域,芒种前后会出现鲨鱼。

    芒种蝶仔讨无食

    芒种疯鲨

    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

    芒种下雨火烧溪,夏至下雨路泥泞

    芒种夏至,檨仔(芒果)落蒂

    南部的热带水果芒果在芒种后上市。

    天气炎热,令人昏沈,形容人们懒得活动,即使美食当前,也不为所动。

    未吃五月粽,破裘不甘放

    五月龙船北

    小满不下,梅雨较少。

    10.有关有关端午节资料手抄报

    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可以提供一些资料:1、端午节的简介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2、端午习俗悬艾叶、菖蒲、蒜头: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赛龙舟: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

    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

    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3、端午节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山东)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

    (江浙)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端午手抄报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