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两虎相斗的谚语

    1.有关两虎相斗的成语

    有关两虎相斗的成语——两虎共斗;两虎相争;两虎相斗;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1、两虎共斗liǎng hǔ gòng dòu

    【解释】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

    【出处】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结构】主谓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两败俱伤

    2、两虎相争liǎng hǔ xiāng zhēng

    【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结构】主谓式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两败俱伤

    【例句】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必有一伤。 ◎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

    3、两虎相斗liǎng hǔ xiāng dòu

    【解释】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

    【结构】主谓式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

    【例句】今~,必有一伤。须误了我大事。吾与你二人劝解,休得争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

    4、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liǎng hǔ xiāng dòu,bì yǒu yī shāng

    【解释】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结构】复句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近义词】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例句】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殿下但默观动静。”

    5、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liǎng hǔ xiāng zhēng,bì yǒu yī shāng

    【解释】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出处】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结构】复句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2.有谁知道虎的谚语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短。

    :“伴君如伴虎”、“老虎门下官难做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虎的胡子谁敢摸?”、“老虎未吃人,样子赫杀人”。有些谚语表现了老虎的习性,以及它与人、与环境、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前者如“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老虎藏在洞里不显威风”;后者如“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羊儿跑进虎群”、“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好虎架不住狼群”……有些谚语,绝大多数除了表面的具有比喻或象征性的浅层含义之外,还有其本质的深层含义,表现为或具有某种人生哲理,或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或者在这些谚语的背后,潜藏着首先的意味和生活的情趣。这种谚语实际上是种比喻,可能是某种象征,都是思维 的美丽之花,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设想或虚构出来的。如:“老虎头上扑苍蝇”、“老虎头上搔痒”、“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羊披上虎皮,见到老虎还是害怕”、“羊跟老虎交朋友,总有一天会吃亏”、“猪给老虎拜年,有去而无归”、“苛政猛于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些谚语,都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都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有的甚至可以就是寓言故事的概括与浓缩,是极为精湛的语言艺术。如上述所举谚语中的“羊披上虎皮,见到老虎还是害怕”,这与汉代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所述的“羊质虎皮”的寓言故事,无论是构思的新颖,主旨的深刻,还是表现手法,都可以就是含意深刻的古训,又可以就是激励人们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格言或名言、警语。它的表层语意并不深秋,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进入老虎居住的洞穴,就无法得到你想得到的小老虎。但是,这条谚语由比喻而出来的的主旨却十分深刻,它告诉人们,你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达到某种目的,如果不冒风险,不以艰苦的努力与实践,就不能取得成功和胜利,就不能如愿以偿,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条谚语在民间或者是上层流传都十分广泛,其典出于《东观汉记·一六·班超传》原本作“不探虎穴,不得虎子”。这个典故是说:班超带领汉军去攻打在边境经常进犯匈奴,久而久之,将士都有些厌战情绪。一次,班超与将士三十六人在一起饮酒,个个喝得面红耳赤,情绪高涨勃发,兴味盎然。于是班超就乘着酒兴,面对将士的厌战,愤怒地激励将士道 :“不探虎穴,不得虎子。现在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乘着漆黑之夜,以火攻去袭击匈奴的兵营。这样,不仅可以使匈奴不知我军的兵力到底有多少,而且攻其不备,一定会使匈奴之军在不备而战之中惊恐万状,措手不及,他们就会被我威武之师,消灭得干干尽尽!”这个典故历经演变,深入民间,成为人民大众的口头禅,妇孺皆知,童叟均晓。这条近乎格言或警语式的谚语,还有“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三国志·吕蒙传》);但后世用得最多的还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的从正面说,也写作“入虎穴而得虎子”;最后浓缩为成语“虎穴得子”。由此可见,与虎有关的任何一条谚语,从其创造或演变的过程来看,不知凝聚了人民大众中多少的智慧与心血,它是一语言矿山中提炼出来的一克镭,也是语言中的精化或者精萃。

    :“敢把皇帝拉下马则老虎也得掰掉牙”、“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老虎尾巴挂扫帚,威风扫地”、“狼怕鞭,虎怕圈,狗怕低头捡大砖”、“虎入陷井,走投无路”……

    两虎相斗的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