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发牢骚谚语

    1. 关于“发牢骚”的句子有哪些

    一、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二、最爱发牢骚的人就是没有能力反抗,不会或不愿工作的人。

    三、一个人必须靠实力说话,象穷酸文人那样唱唱高调、发发牢骚,于己无补,于国无益。

    四、因为一向不爱听人家发牢骚,料定人家也未必爱听自己的牢骚,留心管制,像狗戴了嘴罩,谈话都不痛快。

    五、他们在吃桌子上的粗茶淡饭时,我们在为山珍海味发牢骚。

    六、喜欢发牢骚的人往往并没有什么值得抱怨的事。

    七、他故作闲适,来掩盖他的失意,借这一唱三叹来发发牢骚。

    八、这一愿景应该会驱使我,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少的发牢骚,不断润色我的简历然后用来招摇过市,这样我就能成为那些最终逃离耗子,腐烂,和愤怒的众多幸运儿中的一员。

    九、易于抱怨或发牢骚的,脾气坏的,暴躁的。

    十、我知道他是个爱发牢骚的人,他对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都看不顺眼。

    十一、很多人可能早已觉得法国人爱发牢骚,然而一项最新调查表明法国人竟然也对此表示认同。

    十二、听见勺子发牢骚,吃饭的人恐怕会扑哧一笑,心中的紧张思绪为之消散,吃饭的时候就会轻松缓慢一些。

    十三、总是发牢骚是不好的,做人要有审美的态度。

    十四、他们发现有些人爱发牢骚是因为身体上的毛病。

    十五、他以前老是因为不得不做大量文牍工作而发牢骚.

    参考资料

    造句网:

    2. 形容发牢骚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发牢骚的成语有:问天呵壁 呵壁问天 埋天怨地 怨天怨地 嘟嘟囔囔 【成语】: 问天呵壁 【拼音】: wèn tiān hē bì 【解释】: 问天:向天发问;呵:大声呵斥。

    形容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 【出处】: 汉·王逸《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

    ……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 【举例造句】: 又恐惹,冲冠发指,问天呵壁从头起。

    【成语】: 呵壁问天 【拼音】: hē bì wèn tiān 【解释】: 呵:大声呵斥;问天:向天发问。形容文人不得志而发牢骚。

    【出处】: 汉·王逸《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

    【举例造句】: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唐·李贺《公无出门》诗)【成语】: 埋天怨地 【拼音】: mán tiān yuàn dì 【解释】: 抱怨天,埋怨地。

    形容对什么都抱怨。 【出处】: 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一折:“每日在吾庙里,埋天怨地。”

    【举例造句】: 今日据着他埋天怨地,正当冻饿,念他一点小孝。【成语】: 怨天怨地 【拼音】: yuàn tiān yuàn dì 【解释】: 抱怨天又抱怨地。

    形容埋怨不休。 【出处】: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

    也是我前世前缘,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举例造句】: 逢我们使他们一使儿,就怨天怨地的。

    你说说可有良心? 【成语】: 嘟嘟哝哝 【拼音】: dū dū nóng nóng 【解释】: 连续地小声地自言自语。有时也带有抱怨的意思。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功夫天就亮了。” 【举例造句】: 她嘟嘟哝哝了大半天,我一句都没听清。

    3. 关于“发牢骚”的诗句有哪些

    1、我以破浪笑此时,对酒当杯满忧伤。看笑今夕为何物?我以乘风临于界,不知归巢未时初。

    2、云里烟村雨里滩, 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 多买燕脂画牡丹。

    3、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归故园作》 唐代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1、译文: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2、鉴赏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