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汨罗端午节风俗谚语

    1.汩罗市在端午节的那天晚上有什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也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汨罗江畔端午节习俗涵盖了屈原文化、龙舟文化、节庆文化等多重内容,与一条名江(汨罗江)、一位名人(屈原)、一座古祠(屈子祠)紧紧连为一体,并派生了一项龙舟竞渡运动。 汨罗江畔端午节习俗,除办家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观龙舟、回娘家、辞端午外,还包括偷神木、雕龙头、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祭龙、祭屈习俗,同时,也留下了“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许多端午民谣。

    2.端午节的文化诗赋谚语

    一、端午节相关的谚语有:

    1、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

    4、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5、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二、端午节相关的诗赋有:

    1、唐代·杜甫——《端午日赐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白话译文: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2、南宋·文天祥——《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白话译文:

    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3、元代·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白话译文: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4、元末明初·贝琼——《己酉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白话译文: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

    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也一样仰慕他。

    5、南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三》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白话译文:

    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

    我想要找人谈谈这些心事,去玩只有屋舍南北的鹁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端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端午日赐衣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端午即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卖花声·怀古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己酉端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端午三首

    3.有关端午节的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北京)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江苏)

    端午佳节,菖蒲插屋。 (江苏)端午节卖菖蒲 。(温州)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 。(温州)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上海)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浙江)

    五月五,划龙船,过端午。 (南京)

    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 (南京) 吃菜豆仔茄,吃了会嬲跳 。(湖北)最怕端午节水,不怕七月半鬼。 (江西)吃了端午筗,还有三更冻。(客家)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 (广东潮汕)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广东)五月节,小哒埠。 (广东潮汕)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 (福建)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 。(福建)

    未吃五月节粽,破裘毋甘放。 (福建)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 (福建)未吃五日节粽,破裘不甘放。 (台湾)

    洗午时水,无肥亦嫷(漂亮)。 (台湾)

    午时水洗目睭,明到若乌秋(大卷尾,鸟名) (台湾)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台湾)

    吃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老。 (台湾)

    4.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或谚语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这一天天津人都会到古文化街的乔香阁挑选中国结,来祈求吉祥。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纪念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屈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

    5.关于端午节的谚语有哪些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吃五月粽,破袄不敢放)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6.端午节的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五)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汨罗端午节风俗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