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红楼梦谚语英译对比分析

    1.《红楼梦》中对联翻译的比较研究

    荣禧堂联语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今译】座中宾主们佩带的珠宝如日月辉耀,堂前官员蟒服上的图饰似烟霞灿烂。宁国府上房内联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今译】明白社会上种种事态都属学问,精通世间的人情事故就是文章。秦可卿卧室联语嫩寒所梦因春冷,花气袭人是酒香。

    【今译】淡淡的凉气笼罩梦境,春天的余寒尚未退尽;芳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美人喷出的酒香。孽海情天联语厚天高地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今译】无边的天地之间,可叹的是古今人们情丝总是割不断;沉迷情恋的男女,可怜的是对性爱的追求永远难满足。薄命司联语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今译】从春到秋一年到头怨恨悲愁都是自寻烦恼,如花之容似月之貌全要毁灭一切都将落空。《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永远不可能被超越,这部作品里的诗、词、曲、歌、赋,谜语、对联都十分的精美。

    全书约有对联二十几副,我抄录了其中几副,对联若不翻译当代年轻人不一定能够看得明白,我认为对《红楼梦》里的诗词对联翻译很有必要。

    2.红楼梦中的谚语

    (一) 红楼梦中的歇后语

    1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 焦大)

    2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凤)

    3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16回 王熙凤)

    4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 王熙凤)

    5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 王熙凤)

    6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 王熙凤

    7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 彩霞)

    8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红玉)

    9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 李嬷嬷 )

    10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11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钏)

    12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 鸳鸯)

    13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 鸳鸯)

    14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 鸳鸯)

    15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 贾珍)

    16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 王熙凤)

    17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 芳官)

    18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 柳氏)

    19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 尤三姐)

    20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21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22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23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 王熙凤)

    2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25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26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 贾母)

    27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凤)

    很久之前搜的,但是忘了从哪来的了。

    3.列出红楼梦中的成语、熟语、谚语

    关键词:子弟书;《红楼梦》;语言;俗语;通俗化 子弟书作为一种通俗文艺、说唱艺术,它运用通俗语言是必然的,这也成为其语言的特质。

    而在取材众多小说戏剧的子弟书作品中,改编自《红楼梦》小说的这二十多篇作品总体来说是比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泪缘》等等,其中典故的运用、骈俪句式的排比、铺陈,给人以极为雅致、庄重的感觉。但它又的确是用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的红楼故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俗语”意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1996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

    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

    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

    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

    《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

    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

    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据粗略统计《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语高达七百余条之多,几乎是《红楼梦》的一倍。

    下面讨论一下《红楼梦》俗语的来源问题。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西厢记》是对曹雪芹创作有最大影响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红楼梦》原著有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

    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

    《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

    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二是历史典籍、古人诗词。

    《红楼梦》中第十五回“远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佳人薄命出自苏东坡的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 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的俗语。

    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从口语中采撷来的。

    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等等。这些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新鲜有趣,朴实自然。

    四是自己的创造。《红楼梦》中有一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的创造。

    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

    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

    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护官符,还有有打油诗意味的好了歌等等 所以,《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是来自于元明清小说戏曲,相当大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的创造。那么直接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子弟书的俗语运用极为广泛,其来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前人诗歌、词曲、历史典籍,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生活中流行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等等。

    戏曲家、民俗学家傅惜华先生曾说过:“子弟书……词句虽有时近于俚浅,妇孺皆晓,然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极其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无能与伦者也。”

    ∞这里的“妇孺皆晓”道出了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甚至近于“俚浅”,以浅近的俗语、俚语来创作,才能在民间具有普及推广的优势。子弟书用七言律诗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数的碎句做衬垫,这是它的句法基凋。

    启功先生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修养不深,也就是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这样的胆力”,“其实杜甫做诗时也未必像解诗的人想的那么多”,“子弟书的成就,恰在于胆,也恰在于浅。” 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

    4.红楼梦中的谚语

    折了往袖子里2113藏——自掩苦处(第7回 焦大) 2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凤) 3借剑杀人——不露5261痕迹(第410216回 王熙凤) 4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 王熙凤) 5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 王熙凤) 6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 王熙凤 7狗咬吕洞1653宾——不识好歹(第25回 彩霞) 8千里搭长棚—专—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红玉) 9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属,照不见自家(第19回 李嬷嬷 ) 10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

    红楼梦谚语英译对比分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