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形容文盲谚语

    1.智者和文盲的成语

    问道于盲

    wèn dào yú máng

    【解释】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出处】唐·韩愈《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于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于聋,求道于盲。”

    【结构】偏正式。

    【用法】常用于对前来请教的人作自谦之辞。一般作谓语、定语。

    【辨形】盲;不能写作“肓”

    【近义词】缘木求鱼、求道于盲

    【例句】诗也是何不留意;侯先生赐示大作;实在是~而已。

    2.大文盲(打一成语)一字不识

    目不识丁 [ mù bù shí dī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mù bù shí dīng ]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据说“丁”应写作“个”,因为字形相近而误。后来形容人不识字说“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

    出 处

    宋·洪迈《容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例 句

    原来~的他,经过两年学习已经可以读报纸了。

    3.关于错别字的俗语或名言

    不看不知道,世界还真奇妙!原来我们平时所讲的俗语,

    当初并不是现在的样子,

    历史

    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使它们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与原来的字词有着天差地别。

    1.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

    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2.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

    “裨将”在古代是

    指“副将”

    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

    成了“皮匠”

    3.

    “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

    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

    “不见棺材不落泪”

    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

    “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指古代楚国;

    “荆山玉”

    是玉匠

    在荆山发现的玉。

    5.

    “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

    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

    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

    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

    跑路,

    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

    如果真的拿活生

    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

    “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

    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

    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

    “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

    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8.

    “王八蛋”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

    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

    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4.形容形容人不识字的词语是什么

    形容“不识字”的成语有:

    目不识丁、胸无点墨、不学无术、不识之无、不识一丁。

    1、目不识丁

    【拼音】 mù bù shí dīng

    【解释】 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出处】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2、胸无点墨

    【拼音】 xiōng wú diǎn mò

    【解释】 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出处】 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某家本殷实,父母以独子故,甚爱之,读书十年,胸无点墨。”

    3、不学无术

    【拼音】 bù xué wú shù

    【解释】 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出处】 《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4、不识之无

    【拼音】 bù shí zhī wú

    【解释】 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处】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5、不识一丁

    【拼音】 bù shí yī dīng

    【解释】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处】 《旧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形容文盲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