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腊月23谚语

    1.腊月二十三以后的谚语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有谚语道: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大肉,

    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对联贴门口,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它是中国整个农历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扩展资料:

    各地民间流传歌谣和顺口溜

    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同时还有许许多的顺口溜: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 卷鸡蛋。

    2.腊月二十三以后的谚语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民间有谚语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大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对联贴门口,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它是中国整个农历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扩展资料:各地民间流传歌谣和顺口溜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 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

    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

    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同时还有许许多的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 卷鸡蛋。

    3.腊月天气的谚语是什么

    腊月天气的谚语有: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瑞雪兆丰年。

    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

    腊月南风,正月雪。

    伏里西北风,腊月船不通(低温)。

    十月十五阴,三冬腊月暖盈盈;十月十五睛,三冬腊月冷冰冰。

    腊里暖,六月旱;腊里寒,六月水。

    腊月打雷回暖早。

    头九冷,三春暖洋洋。

    4.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三十有句什么俗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1、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小年祭灶是旧时民间习俗。

    祭灶也叫“送灶神”,相传灶王爷每年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善恶,到除夕夜返回,奉旨赏善惩恶,或赐福或降灾。所以家家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供上灶糖,让灶王爷多说些好话。

    现在都市家庭已没有了灶膛,那我们可多准备一些糖果、糕点,寓意来年生活甜甜蜜蜜。此外,饺子、火烧也是小年的特色节令食品。

    2、二十四,扫房子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民间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土。

    扫尘土时,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这一天家家户户须对住所进行彻底的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干干净净迎新年。

    3、二十五,磨豆腐“腊月廿五,推磨做豆腐。”在曾经物资匮乏的年代,又白又嫩的豆腐是仅次于肉食的奢侈品,更是年夜餐桌上的大菜。

    农历的腊月二十五,在农村有句俗语叫“赶得上杀猪,赶不上磨豆腐”,意思是磨豆腐要趁早。家家都要做豆腐、买豆腐,取豆腐为“斗福”之意。

    当天还要“接玉皇”,旧俗认为玉皇大帝将在这一天下界,视察人间善恶,因此起居、言语都要谨慎,祈盼来年得福。4、二十六,去割肉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过年前的习俗还有很多,“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到底是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5、二十七,宰公鸡在腊月二十七,到集市上买鸡是传统,鸡的谐音“吉”,又取吉祥如意的意思,杀好的鸡不能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留下一点,在餐桌上都要有它,这样大吉大利才算圆满。

    现在虽说不用宰鸡了,但赶大集备年货还是有必要的,买些鞭炮、春联、糕点、酒水、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等等。6、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

    过去,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在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

    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7、二十九,蒸馒头“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自古民间就有这样的习俗。按老理儿从初一到初五不能蒸馒头和炒菜。

    谐音听起来像“争吵”,因此就在这一天把年后几天吃的馒头、花馍提前准备好。这蒸馒头在过去可不是随随便便地做,而是得精心准备。

    因为做出来的馒头是要跟乡亲或是邻居交换的,所以一定要做的又好看又好吃,这样才有面子,才吉利。8、三十晚上,熬一宿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5.腊月过了二十三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

    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

    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本“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

    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

    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

    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

    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

    6.腊月二十三天空打雷又下雨有什么征兆

    根据民间有关气象方面的谚语,并无腊月二十三打雷又下雨有什么征兆之说。

    可以例举一些民间气象谚语如下: (1)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2)顶看初三,下看十八(每月初三日与十八日若有雨则会继续下)。

    (3)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则至清明,这段时间雨最多)。 (4)春寒雨多,多寒雨散(春天若天气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定稀少)。

    (5)春黑、冬白,雨仔泄泄(春天满天布黑云,冬天满天白云,则细雨长绵不停之意)。 (6)早春晚播田(立春之日如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也)。

    (7)春雾暴死鬼,夏雾遭大水(观早晨之雾来卜晴雨)。 (8)春南夏北,无水磨墨(春天若发南风,夏天若发北风即晴)。

    测天歌 春雾暴死狗,夏雾涨大水。罩雾罩得密,披蓑戴斗笠。

    露人见晴天,露多报丰年。春寒雨绵绵,夏寒火烧天。

    清明起南风,禾田必大丰。夏至东南风,六月水横行。

    早晨一声雷,雨不过午时。夏天西北雨,落不过田埂。

    小暑雷公叫,鱼虾水坝跳。雷打小暑头,七月水波飘。

    天天钩钩云,三日雨淋淋。天空马尾云,大雨即来临。

    天空起舞浪,地面水满塘。天上铁钻云,地面雨滩深。

    天上瓦块云,日头晒死人。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日月如带枷,无风雨也下。朝霞伞出门,晚霞顶天行。

    傍晚天发黄,大雨打崩塘。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久雨闻鸟声,不久就天晴。无雨顶山光,有雨亮四方。

    下雨天边亮,还要下一丈。霜雪又加雾,旱得受不住。

    节气丰稔歌: 正月:岁朝宜黑四边天,火雪纷纷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谚语:大年初一发南风,屋檐底下捞虾蚣。 春寒多雨水,春无三日晴。

    最喜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正月逢三亥,湖田变成海。

    立春占验歌:先天与后天,不必问神仙。但看立春日,甲乙是丰年。

    丙寅遭大旱,戌已损田园。庚辛人不静,壬葵水连天。

    雪打正月节,二月雨不歇。 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月中但得逢三卯,处处棉花豆麦宜。 谚语:二月二打雷,稻麦要重锤(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这一天若打雷,卜早期稻麦丰收)。

    雨打五更日晒水(即五更忽然下雨,中午必晴)。 一点雨,一个灯,落到明朝也不晴(即一点雨水一个泡,落到明天早上也不会停,继续有雨)。

    十二月:初一东风六畜灾,若逢大雪旱年来。 但逢此日晴明好,下岁农夫大发财。

    谚语:1、雨打梅头,无水饮牛。 2、腊月有雾,无水做酒醋。

    3、十二月南风现报雨(十二月间若发南风,则马上有雨下)。 4、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日不冷,可卜人畜多疾之情)。

    5、罩雾罩不开,戴笠披雨衣(观早晨之雾,若久久不散,往往变雨,农夫下田不得,不披雨衣)。 6、送神风,接神雨(十二月二十四日是诸神上天的日子,这是若发风,则下年正月初四接神下凡是则会下雨之卜测)。

    (其它月份略) 另外,民间有传说: 腊月二十三祭灶 这里所说的“灶”,是指灶王爷。关于灶王爷的传说,大致有二:一是说灶王爷本是健人氏。

    缝人氏钻木取火,开创了中华民族熟食生活的新纪元,后人为了纪念他,称他为灶王,年年祭灶,馨香祷祝,第二种传说是,灶王爷本为夭上星宿,因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担任九天东厨司命,掌管各家祸福,记下善举与恶行,到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案报,至除夕之夜再返回人间,踢福或惩恶。于是便有腊月二十三辞灶和除夕接灶的习俗。

    获阴民间信奉第二种传说,接灶没有什么特殊仪式,这里单说“辞灶”。 早在腊月二十三前几天,就把厨房里张贴灶王爷画像的地方侧洗一新,这叫给灶王爷“洗脸”,再到集上请(说“请”不说“买”)来灶王爷画像。

    腊月二十三晚饭后,把面像临时钉在洗过脸的地方(这时离除夕还有七八天时间.还不正式张贴画像)。在画像前摆一香案,摆上菜、酒、火烧及各种供品。

    值得注意的是,过年祭祖、敬神主要食品不是馒头就是水饺,唯独辞灶时给灶王爷吃的是火烧,这可能是灶王爷上天庭路途遥远,火烧这种食品水份少,不至于在路上早早饥饿。辞灶仪式开始,全家人集中在厨房里在灶王爷前肃立,先由家长焚香烧纸,焚香烧纸时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说,这一年在灶王爷的关照下,人口平安,五谷丰登,希望灶王爷到天庭对玉皇大帝多加美言,回来后广降吉样,焚香烧纸毕,全家叩头。

    辞灶时,香案上摆的其他供品还有山楂、柿饼、红枣和麦芽糖(麦芽糖做成圆形饼状,俗称糖瓜儿)。山楂、柿饼与红枣是蒙阴的土特产,做为一家之主的灶主爷理应享受,但为何要吃糖瓜儿?据说是因为糖瓜儿特粘,这样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至于在玉帝面前信口雌黄。

    这当然是从朴素的农民意识中产生出来的小聪明,试想,灶王爷的嘴被封住了,不能说话,那“上天言好事”岂不也落空了。

    腊月23谚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