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古诗词流览白居易卖炭翁

    1.白居易的卖炭翁全诗图片

    卖炭翁_ 作者: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译文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3.急求白居易的《卖炭翁》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卖炭翁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体裁:乐府诗 作品原文 卖炭翁(1), 伐薪烧炭南山中(2),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3)。

    卖炭得钱何所营(4)?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5)。 牛困人饥日已高(6), 市南门外泥中歇(7)。

    翩翩两骑来是谁(8)? 黄衣使者白衫儿(9)。 手把文书口称敕(10), 回车叱牛牵向北(11)。

    一车炭,千余斤(12), 宫使驱将惜不得(13)。 半匹红纱一丈绫(14), 系向牛头充炭直(15)。

    作品注释 1)卖炭翁: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2)伐:砍伐。

    薪:柴。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3)苍苍:灰白色。 (4)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5)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 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6)困:困倦,疲乏。 (7)市:集市。

    (8)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9)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0)把:拿。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1)回:调转。

    叱:吆喝。 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2)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3)驱将:赶着走。

    将,没有实在意义,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

    得,能够。 (14)绡(xiāo):生丝。

    绫: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15)系:挂。

    直:同“值”,价值。[1] 作品赏析句意讲解 《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

    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

    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

    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去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什么,诗人没有告诉读者;但是读者可以看出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

    诗句写到这里,拉近了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读者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

    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肯定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而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要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却没有换到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远远抵不上老人许多天的辛勤劳动,这些宫使不是在买东西,而是在赤裸裸地进行掠夺。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足以激起读者的愤怒,并使读者担忧,老人仅凭这点报酬,难以捱过严寒的冬天。 艺术手法 《卖炭翁》的艺术性是很高的。

    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样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诗人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老人的外貌。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

    这种描写十分富于戏剧性。卖炭翁满怀希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