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中华诗词美在那些方面

    1.中国诗歌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古诗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之美。

    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随处感受诗中蕴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态之美。“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淑伦《塞上曲》),直抒报国之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表明清廉之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曲叙兄弟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婉述朋友之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蕴含人生之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表露悠然自得的心态……中国古诗之美,其次体现在形式之美。

    中国古诗以中华特有的文字韵律,在世界诗坛上独领风骚,以诗人独具的品德才情,在文学殿堂里匠心独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这是比喻之妙;“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这是比拟之巧;“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此乃对双关之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此乃对仗之工;“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此为炼字之效……阅读中国古诗,我们可以欣赏随处可见的无限风光,可以拾取美丽圆润的颗颗珍珠。

    如春花之灿烂,似秋叶之静美。

    2.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到了南北朝,钟嵘的《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借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3.“古诗”美在哪里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古诗简介

    古诗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折叠编辑本段意义

    古诗源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郑板桥诗作

    古体诗,别称古风,《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后人引申把诗歌也称为 “风” 。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折叠

    4.诗歌 美在哪里

    诗歌之美在于语言美、声律美、意境美。

    生动形象是一切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人类的语言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描写性的摹状语言,即形象语言;另一类是推证性的逻辑语言,即抽象语言。

    文学艺术语言的基本形式是摹状语言,而科学理论语言的基本形式是逻辑语言。诗歌语言是典型的摹状语言。

    判断抽象语言的尺度是语法和逻辑,而判断形象语言的尺度则是生动和优美。为了达到生动和优美,诗歌语言可以破坏语法,也可以不遵守逻辑。

    例如:“要问相思,天涯犹自短”,以有形之“天涯”喻无形之“相思”,不合逻辑,却是一句好诗。所以理智感太强的人,不能做诗,也不能理解诗。

    诗歌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声律美。闻一多说:“声律是诗之花朵。”

    诗歌本质就是一种具有音乐美的艺术语言。王国维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

    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在于形式之对称、变化之调和中。”何新认为:“新诗革命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现代新体诗抛弃了两千年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宝贵的成果——诗歌修辞和音律声韵的艺术美。

    在新诗中,至今未能形成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许多诗完全倒退为原始时代那种信口而发、毫无形式的所谓‘自由体’。”“绝对的自由就是不自由,绝对无形式的诗也正意味着根本没有诗。

    因此,新体诗的创新,还是要从研究现代语言的声韵和修辞规律入手。”对于一首好诗,如果说形象是肉体,那么命意就是灵魂。

    没有灵魂的肉体即使美丽,也只是一具无生命的石膏模特儿。一般地说,命意在诗中隐含得愈深邃,诗的意境就愈深,因而愈耐人寻味。

    诗的意境有主客之别:诗人介入感情的“造境”——这是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如李白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隐藏自我的“写境”——这是古典诗歌的写实主义表现形式。

    如杜甫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除此之外,古典诗歌还有一种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

    我把它概括为——诗人兴此归彼的“幽境”,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象征。诗人用“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象征远离故乡惜别不舍和思念亲人的心情。

    但这两种心情无论在形式上或属性上,与“杨柳”、“雨雪”都毫无共同点,这也是象征不同于比喻之所在。

    5.中国诗词这么美,今天该如何学习古诗词

    这个春节假期有所不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成为了最火的节目,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飞花令”的出口成章,让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美少女,这才发现中国诗歌原来这么美!

    武亦姝说,自己从小喜爱读诗词,只要是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我觉得古诗词里面有很多现代人给不了我的感觉。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享受诗词带给我的快乐,就够了。”

    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也能够让年轻人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古诗词韵律齐整,用语凝练,有音乐性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是为“天然美”,常读常背古诗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美感。

    此外中国古诗词还具有“内涵美”,体现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

    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体会不到诗词的意境和美感,留在脑子里的不过是文字符号而已,且只会让学生觉得“好难”“没意思”。

    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学古诗词呢?

    每一首古诗词,不同人应该有不同的体验,而不是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教师应更多阐释诗词的美妙之处,从艺术和情感两方面讲明其美在何处、妙在何处,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本届诗词大会从百人团刷入挑战赛的最小年龄选手侯尤雯的诗词量达到近千首。

    侯尤雯的童年也浸润在古诗文中,“别人的诗词可能是爸妈教的,我却是自学的。沉浸古诗词之路,让我有了一个非常快乐幸福的童年。”

    关于古诗文背诵和学习,侯尤雯说了四点:一理解、二写、三对比、四背诵。

    一、理解:看到一首诗后,不要忙着背,而是先去理解这首诗的全部意思。

    二、写:在领会这首诗的全部意思后,试着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创作一首诗。

    三、对比:将自己写的诗和原作进行一番对比,看有无重合的地方,理解同一个意思原作为什么要那样表达。这也是对写作能力极好的锻炼。

    四、背诵:在经历了上述三个步骤后,你就会发现,背一首诗是十分简单的事情。

    侯尤雯表示,其实背一首诗花不了多长的时间,她更多的时间是花在这首诗的背后。

    在学习一首诗的时候,要把这首诗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全部了解到。她表示,不只是字词的意思,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诗的创作背景,最好能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立体化地理解这首诗,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

    如果我们的考试模式不变,大部分人,为谋生而生活着或者生存着。这些古诗词离他们很远,对他来说确实不能增加他的幸福感,所以他可以不要。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说,这个人他把它当作一种稀缺的奢侈品来看会怎么样?其实,现实是,我们缺诗了。

    这是我们生命深处的东西,其实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我们没有发现它,没有珍视它,我们没有真正的因为理解、因为认识而发现它。

    总结一句话,从心底喜欢才能更好的学习与进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