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word

    1.【高中古诗词鉴赏题要有答案的20篇以上】

    2010年高考题(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10年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①、四海,指天下.②、漫漫,广阔无边.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参考答案:(1)(3分) A(2)(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0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

    2.高中古诗词鉴赏题 要有答案的20篇以上

    2010年高考题 (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10年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7分)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③、被,覆盖。

    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

    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参考答案:(1)(3分) A (2)(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0年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5分) 译文: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

    3.高中古诗词答题模版

    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题答题技巧解密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分析意境型的古诗鉴赏题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我们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二:(20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

    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果营造意境的。 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三:(05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一)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步骤三)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这种类型设题方式是:(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

    (3)拟人。(4)夸张。

    (5)双关。(6)用典。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感情。

    其表达的格式是: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例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步骤三) 。

    4.高考古诗词赏析题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 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

    但专用鉴赏术语有: 激越高亢。 清婉秀丽。

    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秋兴八首》杜甫) 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

    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③特殊意象: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

    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例如:《扬州慢》(姜夔)中杜牧的诗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中拓跋焘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

    象《长亭送别》(王实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

    5.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2007年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西卷)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江苏卷)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6.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6.高考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岁 暮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平定天下后,回到故乡沛县,邀请旧日好友一起饮酒庆祝,喝到醉醺醺的时候,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这首《大风歌》。前两句诗气魄豪壮,雄迈飞扬,充分表现出一代英雄志得意满,意气风以的气概。后一句诗表达了刘邦要巩固他的统治,急须招揽人才的心情,依据史书记载,刘邦唱此歌时,"泣下数行",可见他情绪十分激动。

    7.求高考古诗文鉴赏的答题思路与格式

    诗歌鉴赏常见题的答题思路及技巧(结合实例说明): 一、分析意境型 设题方式:1.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思路和技巧: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表达的感情。 例:(辽宁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一)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步骤三) 二、分析技巧型 设题方式: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思路和技巧:这首诗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或: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某某)思想、感情。

    例:(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其一)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河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关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拟人表现手法。(步骤一)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二)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二)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三) 三、分析语言型 设题方式:1.诗中某某字(或某句话)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题思路和技巧:总体效果+结合字句谈形式和内容上的具体作用+思想感情。 例:(天津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问: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步骤一)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步骤二) 四、比较优劣型 设题方式:1.诗中某某句,有的版本写作某某。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2.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答题思路和技巧:某句写的什么,好在何处+放在全诗中理解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作用。

    例:(福建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步骤一)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步骤二)“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步骤三)意思对即可。认为“雁别秋江去”更妙,言之成理亦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