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在诗词中散步小报

    1. 关于古诗范漫步的手抄报

    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林西壁》)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西湖;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西湖十景》诗: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两峰插云)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 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断桥残雪)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钟) 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苏堤春晓)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曲院风荷) 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柳浪闻莺) 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

    (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花港观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其它;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岳阳楼〉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天门山、楚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庐山瀑布)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泰山)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武侯祠) 太乙近天都,连天近海隅(终南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粼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白帝城》) 离情别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风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别情。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京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1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2. 在古诗词世界中漫步

    在古诗词世界中漫步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遗产。其中就有宝贵的古诗词文化。

    纵观每一个王朝的文化史,诗词都会在其中占一席之地。时至今天,当我们在吟哦那些散发着历史书香的诗词时,仍然能感觉到那精致短小的句子后面隐藏的诗人的浪漫和忧愁,词人的豪放与婉约。

    唐人的诗最脍炙人口,如李太白的《静夜思》《玉阶怨》等五言,杜甫的《三吏》《三别》等长篇,还有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李贺等人的作品,不一而足。或吟诵祖国的大好河山,或细数心中的苦闷忧愁,或浪漫风流,或慷慨沉重。唐人用词精炼,恰到好处,有“推敲”之典故流传千古。

    ------太晚了,写到这儿吧,写得不好,见笑

    3. 古诗小报

    古诗词介绍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

    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

    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

    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

    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

    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

    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

    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

    4. 以“在古典诗词中漫步”为题的作文

    前几天,老师开始教《将进酒》时,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学习古典诗词有甚麽好处呢我回家以后想了想,脑袋里就蹦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我何时第一次接触古典诗词呢中学不是。小学也不是。幼稚园差不多吧!等家人一下班,我就马上询问他们,妈妈告诉我,应该是入读幼稚园不久,外公便教我念唐诗。当天晚上,我细细回想那时的情况,记忆虽然模糊,但仍依稀记得当时我拿着一本外公以及妈妈的唐诗手抄本,他们耐心地逐字逐句教我。《新嫁娘》,《嫦娥》,《回乡偶书》,《游子吟》全都念得滚瓜烂熟。以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听到妈妈念《木兰辞》,觉得十分有趣,要求她教我,但教了很多遍,我老是记不牢,当她被我烦得不行的时候,我终於记住了,那时我才九岁,比同龄的学童早了好几个寒暑就学懂了,我很高兴。妈妈常说我背诗记得牢,最不好的是我只记得诗句,对作者,诗意全不理解。即使到了现在,我还是觉得作者的感情与诗词的内容最难理解,果然就是“三岁定八十”。

    从小就接触诗词,令我更透彻地明白“它们”的好处。“它们”就像一枝已经沾上颜色的画笔,只等待着替我们上色,令我们再添上一层中国的浓厚文化气色;“它们”有时又像一件华丽的衣服,当我们把它穿上,犹如披上一件富有中国悠久历史的典雅外衣;“它们”更像一枝充满油墨的钢笔,每当写文章时引用“它们”,就使人觉得我们的肚子里又多了一点墨水。这些所有源远流长的诗,词,曲都有着光辉灿烂的色彩,我们要努力学习,继承这些瑰宝,使“它们”万古长青。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