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从诗词作品看苏轼

    1. 从苏轼的诗,词,文章看苏轼

    被贬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2. 求苏轼的诗词,按他的经历或者时间排序,

    江 城 子苏 轼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释】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望江南苏 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

    3. 从苏轼的诗,词,文章看苏轼

    被贬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

    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

    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

    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4. "从苏轼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1、他才华横溢、洒脱豪放,

    他命运多舛、幽默达观,

    他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多情,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2、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 忠,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3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4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5. 从苏轼的哪些诗里可以看出苏轼的性格

    苏轼的诗,不外乎就下面的几种感情与性格,都可以套上去的,也是我总结的几条!

    满意请采纳!

    1: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

    2: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

    3: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4: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5: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6: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7:“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6. 苏轼诗词作品有什么

    1、前赤壁赋[苏轼]

    2、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苏轼]

    3、春宵[苏轼]

    4、海棠[苏轼]

    5、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6、和子由踏青[苏轼]

    7、花影[苏轼]

    8、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9、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苏轼]

    1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11、三月二十九日[苏轼]12、上元侍宴[苏轼]

    13、石苍舒醉墨堂[苏轼]

    14、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苏轼]

    15、题金山寺[苏轼]

    16、题西林壁[苏轼]

    17、望海楼晚景[苏轼]

    18、雪后北台书壁[苏轼]

    19、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20、有美堂暴雨[苏轼]

    21、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苏轼]

    22、赠刘景文[苏轼]

    23、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苏轼]

    24、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苏轼]

    25、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

    26、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

    27、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

    38、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苏轼]

    29、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

    30、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苏轼]

    3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32、洞仙歌(冰肌玉骨)[苏轼]

    33、洞仙歌(江南腊尽)[苏轼]

    34、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苏轼]

    35、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苏轼]

    36、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苏轼]

    37、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苏轼]

    38、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39、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苏轼]

    40、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苏轼]

    41、浣溪沙(寓意)[苏轼]

    42、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苏轼]

    43、减字木兰花(春月)[苏轼]

    44、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苏轼]

    45、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苏轼]

    46、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苏轼]

    47、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8、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苏轼]

    49、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50、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

    51、满江红(江汉西来)[苏轼]

    52、满江红(清颍东流)[苏轼]

    53、满庭芳(三十三年)[苏轼]

    54、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轼]

    55、南歌子(雨暗初疑夜)[苏轼]

    56、南乡子(寒雀满疏篱)[苏轼]

    57、南乡子(凉簟碧纱厨)[苏轼]

    58、南乡子(霜降水痕收)[苏轼]

    59、南乡子(送述古)[苏轼]

    60、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7.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介绍几部

    苏轼篇——《水调歌头》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浣溪沙》 苏轼——《定风坡》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行质夫杨花词》 苏轼——《蝶恋花》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其二)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之一 苏轼——《阮郎归》 苏轼——《哨遍》 苏轼——《行香子》 苏轼——《永遇东》 苏轼——《洞仙歌》 苏轼——《卜算子》 苏轼——《永遇乐》 苏轼——《洞仙歌》。

    8. 苏轼的诗词鉴赏

    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

    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首词写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词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作者题记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张尚书之爱妾,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张氏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张尚书为其所建的燕子楼独居了十多年。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上片写夜宿燕子楼的四周景物和梦。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眼前,亦不得见。

    以下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也无处重睹芳华了,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风生。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的喟叹,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现今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