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作法浅说

    一、古诗词创作感想

    旧体诗词写作浅议 旧体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宋词中的名篇佳作,琅琅上口,易读易记。

    一两句精辟的诗词句子,可以蕴藏着很深的哲理。我自幼受到它的薰陶,一直很喜爱它,虽没成大器,但阅读欣赏和写作旧体诗词,一直是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受命编选一部诗词选,读了很多来稿,对旧体诗词生发出一些感慨,遂写成这些文字与之商讨。

    从来稿中得知,喜欢写旧体诗词的人还不少,说明旧体诗词还有它的生命力,在当代可以与新体诗“并肩前进”。来稿中有不少格律,严谨、意境深邃的佳作,这些作品的作者多为老年人。

    但不容乐观的是,中青年作者虽也不乏佼佼者,但多数不是不合格律便是没有意境,只是文字堆砌。有的作者可能自知律诗难写,故不敢冠上“律绝”字样,以为这样便可不讲究平仄,每句五字或七字便可,有的还冠以“古绝”“古风”字样,以为就可不讲究平仄了。

    须知,“古风古绝”虽来讲平仄,但有个起码要求:顺口。而来稿中出现了不少四连平四连仄的句子,读起来十分拗口,有的在单句(三、五、七句)还用了平声字。

    我读过很多竹枝词、山歌,那些原创的民间作者们,他们也许不懂平仄格律的理论,但他们“唱出”的作品却合乎格律,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十分顺口,极少出现四连平、四连仄的。而我们一些年青初学作者,就没有注意到这些基本常识,写出一些读得拗口之作。

    有个署名作者身份是社科院副教授的“七律”,全诗56个字,竟有14个字不合格律(除开可平可仄的不算)。我真感到“隔行如隔山”:这位作者可能在社科研究上是权威,但写成这样的“七律”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另有两首“满江红”作者“自报家门”是助理研究员,据称一首原载北方一家副省级报刊,一首曾在本省一家报纸上发表。同样,每首字,其中一首有30个字不合律,另一首19个字不合律,两首有七字不合韵。

    你不采用他,他可能有意见,“副省级的报刊都用了!”这就值得做编辑的引起注意了。现在在报刊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诗词,我想原因可能就是许多初学诗词写作的人,以为只要对照唐诗宋词中的某词牌作品,某句某句多少字填够便可。

    殊不知,每种词牌除了规定每句多少字数之外,那个位置的字是平是仄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出现不合律的词作登载在报刊上,除了作者不懂词的格律要求之外,可能有的编辑也不懂。

    不懂不奇怪,编辑不可能是全才,不可能是万能,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不知道就要问知道的人,找不到现成的就找“哑老师”。在这里我推荐个很好的“哑老师”———小舟著的诗词三部曲中的《诗词作法浅说》,它以简明扼要的通俗文字,概括了格律诗体式和作法的原理和知识,以其短小、全面、浅白、实用、生动、有趣的特色,指导读者消除疑难登堂入室,提高古典诗词的知识水平和创作能力,该书对七、五言律绝诗中每个字是平是仄、哪个字可平可仄都排列得清清楚楚,还将40种常用词牌的每句每字的平仄也标注清楚,编辑们碰到编发这类稿件时“对号入座”便可。

    三部曲其中的《古典诗词名篇浅读》精选了古典诗词中的300首,可引导读者读懂名篇原句时受到启发,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格律诗词浅写》则是作者创作的100首诗词作品,可供读者鉴赏。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意境,一些作者平仄格律是注意到了,个个字都符合平仄格律要求,可就是没有诗意,味同嚼蜡,当然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那是要经过推敲、锤炼才能做到,是根据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阅历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二、浅说诗,词,曲,赋,对联的一些常识

    浅说诗、词、曲、赋、对联的一些常识诗一)什么叫诗:诗_是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结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成为歌。诗是最古老、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人类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古典诗歌形式采用逐句分行和押韵,现代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已经极大丰富,伸缩性极强。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之直观体现或感悟.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当时的心情故事,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句结而余味未尽。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人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二)诗的分类:按内容的性质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组合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按时间先后可分为: 旧体诗和现代诗.因为古体诗相对比较自由,在这里重点说说近体诗(格律诗)!三)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1. 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韵脚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韵脚之外,受到格律的既定格式限制。

    2. 以字数分类:近体诗一般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所谓几言,就是指一句中有几个字,五个字叫五言,七个字叫七言。3. 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4. 以用韵分类:古体诗: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近体诗: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且要在同一个韵部。3.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4. 一般用平声韵。四)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以七言绝句为例:绝句的格律如下: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注:如首句押韵,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如首句押韵,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以上讲的是七绝句的基本格式,那么七律的基本格式又当如何呢?七律其实就是两首七绝的重叠,两首七绝的格式合并就是一首七律的格式,如: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注:如首句押韵,则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如首句押韵,则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关于平起式和仄起式,只看首句的第二个字,因为第一个字可平可仄,如首句是“仄平仄仄平平仄”,虽然第一个字是仄声字,但却是平起式的七言诗;同样,首句是“平仄平平平仄仄”,以第二个字看,它是仄起式七言诗。

    曾看到过有的人作诗,就把这一点给搞混了,以为第一个字是平声字就是平起式,第一个字是仄声字就是仄起式,这是错误的。如果是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则去掉以上句式中每句的前两字即可。

    以上所讲的“平仄”,依平水韵,“上平”及“下平”是“平”声,“上去入”声是“仄”声;依中华14新韵(既依普通话),则“一声”及“二声”是“平”声,“三声”及“四声”是“仄”声。五)格律诗的特点格律诗,是一种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

    由于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所以称为律诗。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律诗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有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传性。它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

    声律包括押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律诗有五个特点:1)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的字数分别为五言句、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

    如果仅六句,则称为短律,超过八句,即十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五律规定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

    七律规定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第二、四、六、八句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要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五。

    三、古典诗词的作法

    意境

    我国古典诗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主要是关于诗歌中的形象问题,也就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融会,构成主客观统一的形象体系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文艺创作的(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问题。中国古典诗论,从“言志”“缘情”开创的,都是着眼于诗人主观的内心世界,即便是山水诗等,也强调主观对于客观的关照关系,在诗篇中强调内在与外界的沟通、融合。这就是意境的基础。在这基础上,发挥诗人的主观独创作,深入体会外界的本质特征,求得新的艺术创造。

    押韵八戒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一、戒凑韵

    俗亦称挂韵脚。

    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

    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五、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六、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七、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初学最宜审慎。

    四、古诗词创作感想

    旧体诗词写作浅议

    旧体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宋词中的名篇佳作,琅琅上口,易读易记。一两句精辟的诗词句子,可以蕴藏着很深的哲理。我自幼受到它的薰陶,一直很喜爱它,虽没成大器,但阅读欣赏和写作旧体诗词,一直是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受命编选一部诗词选,读了很多来稿,对旧体诗词生发出一些感慨,遂写成这些文字与之商讨。

    从来稿中得知,喜欢写旧体诗词的人还不少,说明旧体诗词还有它的生命力,在当代可以与新体诗“并肩前进”。来稿中有不少格律,严谨、意境深邃的佳作,这些作品的作者多为老年人。但不容乐观的是,中青年作者虽也不乏佼佼者,但多数不是不合格律便是没有意境,只是文字堆砌。有的作者可能自知律诗难写,故不敢冠上“律绝”字样,以为这样便可不讲究平仄,每句五字或七字便可,有的还冠以“古绝”“古风”字样,以为就可不讲究平仄了。须知,“古风古绝”虽来讲平仄,但有个起码要求:顺口。而来稿中出现了不少四连平四连仄的句子,读起来十分拗口,有的在单句(三、五、七句)还用了平声字。我读过很多竹枝词、山歌,那些原创的民间作者们,他们也许不懂平仄格律的理论,但他们“唱出”的作品却合乎格律,抑扬顿挫,起承转合,十分顺口,极少出现四连平、四连仄的。而我们一些年青初学作者,就没有注意到这些基本常识,写出一些读得拗口之作。有个署名作者身份是社科院副教授的“七律”,全诗56个字,竟有14个字不合格律(除开可平可仄的不算)。我真感到“隔行如隔山”:这位作者可能在社科研究上是权威,但写成这样的“七律”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另有两首“满江红”作者“自报家门”是助理研究员,据称一首原载北方一家副省级报刊,一首曾在本省一家报纸上发表。同样,每首字,其中一首有30个字不合律,另一首19个字不合律,两首有七字不合韵。你不采用他,他可能有意见,“副省级的报刊都用了!”这就值得做编辑的引起注意了。现在在报刊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诗词,我想原因可能就是许多初学诗词写作的人,以为只要对照唐诗宋词中的某词牌作品,某句某句多少字填够便可。殊不知,每种词牌除了规定每句多少字数之外,那个位置的字是平是仄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出现不合律的词作登载在报刊上,除了作者不懂词的格律要求之外,可能有的编辑也不懂。不懂不奇怪,编辑不可能是全才,不可能是万能,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不知道就要问知道的人,找不到现成的就找“哑老师”。在这里我推荐个很好的“哑老师”———小舟著的诗词三部曲中的《诗词作法浅说》,它以简明扼要的通俗文字,概括了格律诗体式和作法的原理和知识,以其短小、全面、浅白、实用、生动、有趣的特色,指导读者消除疑难登堂入室,提高古典诗词的知识水平和创作能力,该书对七、五言律绝诗中每个字是平是仄、哪个字可平可仄都排列得清清楚楚,还将40种常用词牌的每句每字的平仄也标注清楚,编辑们碰到编发这类稿件时“对号入座”便可。三部曲其中的《古典诗词名篇浅读》精选了古典诗词中的300首,可引导读者读懂名篇原句时受到启发,提高自己的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格律诗词浅写》则是作者创作的100首诗词作品,可供读者鉴赏。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意境,一些作者平仄格律是注意到了,个个字都符合平仄格律要求,可就是没有诗意,味同嚼蜡,当然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那是要经过推敲、锤炼才能做到,是根据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阅历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五、古诗词的作法

    古诗分为古风与律诗(后者又称为新体诗),先说古风,古风多以五言,四言/三言/七言不多.从形式上看来古风比律诗宽松.好像也好作一些,这里主要谈律诗. 律诗有自己的形制.从字数上又分为五言七言.从句数上看又分成绝与律,另外还有一种排律.至于句式粘对平仄拗救等规制这里不表,有兴趣者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学到.这里仅从宏观上来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我自亦无他高论.作诗文必是以意为先的, 这大抵是老生常谈.我想说的是应该以什么样的意来作诗.譬如咏梅吧,这可说是被前人作烂了的题目,各种意大致都出过了的,但出完了吗?肯定的讲:没有!!意境没有完全相同的,因为没有相同的人,相同的时间.所以就算意境仿佛也不是殊无二致.而我辈临题之要便在于定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旨.掘其与前人殊异者.这个世界最大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差别.作诗我以为是一样的.殊异未同于奇警,奇警可自前人诗文中翻出;殊异则不然,譬之则殊异为井水与河水,奇警则是水与酒.其勉之. 至于典.诗自由人作,人自有性格.故前人诗自有风格.我以朴拙为上.我也不反对用典,然而西风东渐,不免国人于传统典故生疏.今读汉语者多白话少古文,多枝末少根本.故倘用典宜以他人能知识为要.至若自娱则无所谓矣.诗与人必欲人知,读而未解反受晦涩之嫌.做高深状徒与人笑柄.岂人作诗,直诗弄人.我们读古人诗其实有一多半功夫在诗的背景上.不知背景则徒赏其形,难玩其味.现在呢,别人看诗鲜有理会你当时背景,故我以为做诗以晓畅为先.在这方面乐天居士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其勉之. 至于平仄.平仄亦不难学,依律便是.但未必勉强.因文害意是所有文章所通恶的大病.人总不能削足适履.嫂溺援手不为悖礼,作诗亦然.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古之平仄于今大有相乖者.照因时而制的原则,我以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全依古之平仄自然是最好的,私度之却更有矫揉哗众之嫌.任何事物总是要发展的.因为要发展,才有了格律诗;因为要发展才有了词;因为要发展才有了曲……因为要发展才有了我们。

    人生之要贵在于革故鼎新。为什么西风东渐,搞得现在国学掉入西学的涡中?就在于国学拒绝发展。

    想当初,我堂堂中华“四方来朝,莫不宾服”,何以至清末受辱于列强?以华夷论,汉时来贡而清末贡之。律诗是好的,好极了。

    让我辈骄傲,让我辈自豪!但“所有的骄傲只能在画里飞”了,说到底已是昨日黄花。人家尊重你更看重的是你的现在而绝不是你的过去。

    否则我们有五千年人类当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历史文明,凭此就免了百年前的灾难和屈辱。发展就是硬道理!话题收回,古代平仄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今的普通话中入声不见了,变成了阴阳上去。

    我以为理应用以现行的阴阳为平上去为仄足矣。若要我举先例的话,那么呆(呆板)凿(确凿)角(角色)当为佐证。

    还有,唐人的格与律也是按唐时的情况来说的;并且窃以为现代京剧并不输于传统京剧。 至于音韵。

    吾意同平仄,古音与今音大异,所以目今作古诗亦宜用今韵。不赘。

    古诗是我们传统中的瑰宝,是我们独有的。忽然想到了我们的国学乃至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消亡中。

    我最怕想到的一件事就是若干年后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人去问一个深睛高鼻碧目紫髯的人“子曰”何解。----当然我乐意这是杞人忧天。

    然而现实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迫得人无心无力去真正深入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也一样,悲夫!哀哉!)。然而我很高兴的看到在网络上爱我国学者大有人在!而且听说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教孩子三字经百家姓启蒙。

    徼天之幸!我们中任何人也许都不能当起重振我中华文化之大任,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至少我们还可以鼓与呼,至少我们可以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为能担起重任者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氛围。

    或曰:“岂杞后乎?”噫!微斯人,吾其独勉而往! 《最后一课》我们都学过罢。举例,满清满清,满人建立的清王朝。

    但现在能用满语对话的只在东北有一个村子。好在满族一些传统习俗还稍有一些,但就目前讲,你能在北京大街上把满族人找出来乎?此时的满族人还能在心中以自己身为八旗之后骄傲得起来乎?三百年而已。

    !-----举此例绝无种族之念。只以悲观望我中华之明日也。

    看看当今的文字吧,正有越来越多的字母组合出现在端正庄穆的方块字中间,----我能听到它们的在挤压中痛苦的呻吟之声----我不否认外文对汉文的丰富意义。可我在想为什么葡萄,玻璃是汉字?是我们祖先的毛笔写不出蝌蚪文?想不通就反过来想,有没有人在国外听国外的人讲“VERY VERY好!”如果说这是一种时尚的话,愚以为只是炎黄子孙中叛祖背宗之不肖一族(打个小赌:这族人中没有一个知道自己姓氏的)的时尚。

    而这时尚还不如滑稽小丑的表演,表演让人笑,时尚却只让人恶心/寒心。一个民族在世界之林中立足不是因为她长得像其他姐妹,恰恰相反,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因为她的与众不同,唯此才别具魅力,令人刮目相看。

    想想东施还有去邯郸学步的年轻人吧。 话题收回。

    坦陈了这多,只想我们能先保存继承我们的古诗,既而发扬有望也,吾辈其共勉!! 古风与律诗哪个更好作?大抵我们初入的人是以为前者略胜后者的。

    六、诗词赏析题做法技巧

    虽说有点长,不过看完了会有很大效果的..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七、古诗词活动感想作文

    星期五的下午,阳光明媚,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校园里的月季显得格外美丽,一棵棵小树木也显得格外英姿挺拔,同学们穿着整齐的衣服,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学校,因为我们四年级要在操场上举行古诗词朗诵比赛。

    比赛开始了,第一个走上台的是四年级(1)班,只见他们昂着头,像战士那样,情绪饱满,当他们朗诵的特别优美时,同学们就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接着就是(5)班出场,他们的声音像泉水一样,清澈、流畅,他们的声音响亮、清脆、优美,听着听着,我感觉像走进了音乐的大会堂。

    当我们班该朗诵时,全班同学都非常紧张、激动,我上台时,就已经全神贯注来朗诵比赛。比赛结束时,我们班只得了第二名,全班都很失望,都在想为什么我班就拿不了第一名呢?

    我希望这样的朗诵比赛越多越好,使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口才和胆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