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中国诗词中的鸟鸣山更幽

    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什么意思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出自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今译〕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赏析〕动与静在生活中是相对立的,但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却相辅相成。这里是远离尘世、人迹罕至之地,对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显然有着无比的幽静。

    但是,山林如果真的沉寂无声,那只会使人觉得死气沉沉。而这两句写山林之幽静,却不失大自然生动活泼的情趣。

    因而,当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据载,梁简文帝、梁元帝曾反复讽咏此联,认为不可复得。

    宋人王安石也爱此诗,但却有意做了反而文章,说是“一鸟不鸣山更幽”,真是见仁见智。 〔原作〕舱舶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轴,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远游。 出自王籍的《入若邪溪》 《入若耶溪》①: ??何泛泛②,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③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作者】 王籍,字文海,琅邪沂(今山东省临沂县北)人。

    好学,有才气。南朝梁天监中除湘东王谘议参军,转中散大夫。

    作诗慕谢灵运。 【注释】 ①本篇写泛溪而伤久客。

    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 ②??:舟名。

    泛泛:船行无阻之貌。③阳景:日影。

    【品评】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本篇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

    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

    象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创新。 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

    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二、“鸟鸣山更幽”的诗句出自哪里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一脍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是南朝的 一个官职卑微、但却颇具诗文才华的小县令王籍在他的《人若耶溪》中 写的。一般地说动和静是对立的,但这一诗句却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了 一起,统一起来了。

    “蝉噪”和“鸟鸣”都是形容“动”的,然而这种 “声”动却增强了 “静”的效果。 寓静于动,动中显静,动态的字眼烘 托了恬静的意境,这表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才华。

    正是因此,诗词 评论家都称王籍的这两句诗为“文外独绝”。其妙笔就在于作者把本来 相反的东西和谐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中,以“动”来衬托“静”,并寓 “相反相成”的哲理于诗情画意之中,得到了互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美 的效果。

    这也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观点在艺术表现方法上的 一种体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创作 理论中统一起来了。如果不按上述的艺术表现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下面我们就看 一看北宋王安石的“改诗”。

    他对“鸟鸣山更幽”这个绝唱佳句也很欣 赏,但总觉得不够味儿。 大家知道,王荆公不仅是一个大改革家,而且 也颇通诗文。

    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中,经反复推敲最后改定为 “绿”字而使人叹为观止。于是,他在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借鉴了 王籍的笔法,将“鸟鸣山更幽”改写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他自己颇 为得意,并将诗句展示给来访擎友诗人黄庭坚鉴赏。 不料,黄庭坚过目后却大笑不止,说:“此乃点金成铁也。”

    也 就是说,“鸟鸣山更幽”本如闪闪发光的金子,硬把它改成“一鸟不 鸣山更幽”就变成了失去光彩的铁块了。显然,王安石是弄巧成拙, 落下“点金成铁”的笑柄。

    “鸟鸣山更幽”的妙处在于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使“鸣”与“幽”相互烘托,使之相反相成。 而经王安石改, 矛盾顿消,索然乏味,诗的意境与王籍的佳句相比就大为逊色了。

    这 样一对,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抽象思维方法会对艺术的形象思维产 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这说明创作理论和哲学理论是息息 相通的。

    艺术创作中蕴含着对大自然景象的辩证的思考,使艺术创作 的形象思维进入到一种“美”的意境,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 形而上 学的思考,使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只注重对象的“单一”方面,只局 限在无矛盾的意境里,结果其作品只能是索然乏味。

    这就是存在于艺术创作中的哲理,它说明唯物辩证的思维是十分重 要的。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事物,需要我们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指导, 从而在形象思维中实现美的意境。

    我们做事情也是如此,只有注意客观 事物的矛盾关系,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是谁的诗句,他还有哪些诗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性别:男 国家/区域: 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 生日:462年 完善人物生日 行业/职务: 南朝梁诗人 简介: 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南朝梁诗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诗,而享誉诗史. 王籍出身世族高门,祖父王远,宋时为光禄勋;父僧祐,为齐骁骑将军,在王氏支庶中,家世不算显赫.王籍“七岁能属文,及长好学,博涉有文气.乐安任昉见而称之.尝于沈约座赋得《咏烛》,甚为约赏”.任昉以笔体著称,沈约以诗著称,前后领骚文坛,他们的奖掖当是使王籍名声大振的重要原因.所以,“齐末,为冠。

    王籍(生卒年不详),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北)人.南朝梁诗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诗,而享誉诗史. 王籍出身世族高门,祖父王远,宋时为光禄勋;父僧祐,为齐骁骑将军,在王氏支庶中,家世不算显赫.王籍“七岁能属文,及长好学,博涉有文气.乐安任昉见而称之.尝于沈约座赋得《咏烛》,甚为约赏”.任昉以笔体著称,沈约以诗著称,前后领骚文坛,他们的奖掖当是使王籍名声大振的重要原因.所以,“齐末,为冠军行参军,累迁外兵、记室.”入梁之后,曾于“天监初,除安成王主簿、尚书三公郎,廷尉正”(《梁书》本传). 由于仕途不尽得意,王籍信游山水以自遣.为此,在余姚、钱塘令任,曾遭贬黜.湘东王萧绎镇守会稽,引为谘议参军.其间,他常游境内的云门、天柱诸山,或累月不返,有王羲之、谢安等避居东山恣情山水的遗风.《入若耶溪》诗就是在其间写成的.“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自谢灵运开山水诗一派,相继描摹追踪者多有,但均不能达到寓玄情于山水浑然交融到一体的境地,而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联颇得谢灵运诗风的神韵,所以“当时以为文外独绝”(《梁书》本传)以至“简文吟咏不能忘之;孝元讽味,以为不可复得.”(《颜氏家训》)可见当时影响之大.至于后世,追摸王籍而造成新诗的如王维、柳宗元以及诸多画论家,大抵都从该诗得到教益.在中国文学史上,以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奠定自己地位的人不少,王籍即其中突出一例.后湘东王守荆州,仍引为藩府谘议参军,带作塘令.然王籍终因仕途蹭蹬而郁郁寡欢,到职“不理县事,日饮酒,人有讼者,鞭而遣之.”(《梁书·王籍传》)不久,病卒. 查看全部资料。

    四、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诗词方面以动衬静、以鸣显幽的典范,据

    蝉噪:蝉声嘈杂刺耳。

    【题解】《入若耶溪》。原诗为:“余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阳景逐回 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这首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 所见所闻,并寓含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若耶溪发源于今浙江绍兴市南若耶山下,沿途纳三十六溪溪水,北入镜湖,上游流 经群山,下游两岸竹木丰茂,是一处非常幽雅的旅游胜地。

    溪旁有浣纱石,相传为西施浣 纱处,故一名浣纱溪。王籍,南朝梁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临诉)人,字文海。

    博学有文才。《先秦汉魏晋南北 朝诗》辑得其诗二首。

    【答案】若耶溪。

    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句诗的出处

    《入若耶溪》①:艅艎何泛泛②,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作者】王籍,字文海,琅邪沂(今山东省临沂县北)人.好学,有才气.南朝梁天监中除湘东王谘议参军,转中散大夫.作诗慕谢灵运.【注释】①本篇写泛溪而伤久客.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②艅艎:舟名.泛泛:船行无阻之貌.③阳景:日影.【品评】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本篇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象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创新.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六、关于一句古诗的对错记得有一句好像叫着“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

    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我不知道出至哪,不过,在我看来,还是这样写更合理。

    更生动。古诗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生动,重现实和理想中的距离,是认为这样。

    蝉噪林欲静,林是小的环境,就好像路边的树上的蝉天气热了,就要叫个不停一样,这是有生活背景的,也是大众所认同的,当然,可能其它环境也有,不过,这种情况是大众所可以接受和容易发现的。欲静,其实,再静也比不过,在大山之中的静,因为蝉的叫的关系是长时间的,就好像我家楼上的那个烂水泵一样,长时间的叫很烦人。

    而蝉的生活习性多在于林处,也就是热的地方,这家伙不怕热。越热叫的越响。

    可是在山中就不一定了。也许山中的蝉也叫,但是好像很少吧?鸟鸣山更幽。

    这更是对环境来说的,你看,山景中绿树给人的感觉,和鸟一叫,是不是就给人一种感觉?什么感觉呢?你看,这才叫大自然呢。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