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有什么影响

    信息时代绝对离不开网络,网络正改变着社会。

    美国的中学生可以自由地从互联网获得知识技能,但同时也获取了毒品交易和犯罪经验。

    中国的互联网飞速发展,上网的人数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网民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达到51.7%,29.3%的人教育程度达高中(中专),有42%的网民在网上聊天,这是青少年染上网瘾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他们最喜欢的社交方式之一。

    据资料表明,不仅仅性格内向、有社交障碍的青少年喜欢网聊,那些心理健康的青少年也乐于在网络上拓展视野、扩大社交领域。

    高中学生与网络关系日益密切,高中生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习性也在悄然改变着。

    最明显的是学生的语言日益网络化!

    网络语言,你明白多少

    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常会看到一系列的话:“昨天,JJ带着她的青蛙BF来家吃饭,JJ的BF不断的向我妈妈PMP。”“邻居的MM界面友好,生活方式很IN,还是几个BBS的斑竹呢!”“翻译”过来是:“昨天,姐姐带着她长相不佳的男朋友来家吃饭,姐姐的男朋友不断地向我妈妈拍马屁。”“邻居的小女孩长得很漂亮,生活方式时尚,主管着几个网络论坛呢!”

    还有许多网络特定词汇一般人也是看不懂的。

    如:人叫银,帅哥叫摔锅,什么叫虾米,喜欢叫稀饭,反对叫拍,惭愧叫汗,吃惊叫寒,好看叫养眼,兴奋叫high,等等。

    中学生所接触的网络语言大体可有如下四类:

    1.汉字类:①缩略型。

    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②谐音型。

    如瘟都死(windows)。

    ③比拟型。

    如灌水(指乱留言)。

    ④讹变型。

    如监介(尴尬)。

    2.数字类:①汉字谐音型。

    如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

    ②外语谐音型。

    如3166(日语“再见”的谐音)。

    3.字母类:①声母缩写型。

    PF(佩服),BT(变态)。

    ②外语单词缩写型。

    如GF(女朋友)。

    ③比拟型。

    如S(指拐弯抹角)。

    ④谐音型。

    如TAXI(英文谐音“太可惜”)。

    4.符号类:用标点、拉丁字母和示意符等单独或组合以摹状表意。

    如Zzzz……(睡觉)。

    上述语言和我们的母语规范是大相径庭的。

    为什么基于汉语运作的网络世界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第一:网络对话匆促。

    远程的对话交流需要在瞬间完成,有的同学QQ中有一百多个好友,如果同时对话的话,几乎没法表述完整,所以常选用缩略型符号类的语言表达,会简易快捷一点。

    第二:输入软件问题。

    大部分同学常用全拼输入软件,自己的普通话有方言缺陷,再加软件词库不完善,所以会以误为正。

    如:你看VCD用什么软件?超级结巴(超级解霸)。

    你饭量大吗?我嘴多(最多)时吃8个馒头。

    我先下去了,886!挖难(晚安wanan)你怎么这么多愁善感?一点也不像滑稽(花季)少女。

    第三:标榜自我之路。

    高中生常有叛逆、特立独行的冲动,会积极使用新鲜的网络语言,甚至主动创作,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不去理会母语规范的问题,一味追求一种新奇、陌生化的效果。

    第四:虚拟掩饰本质。

    中学生不喜欢在网络中展示自己真实身份,网上又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所以他们尽情变幻自己的假想个性,尽量表现很成熟,使用潮流语言来“神侃”。

    第五:网络时代使然。

    语言是活的、变化的。

    特别在网络上,外语词汇和术语的大量介入,汉语也必然有一定的发展,像伊妹儿、网虫等词语多年后也进入常用语言范畴,中学生的认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网络语言,看上去很美

    大凡语言就可分为口语与书面语,口语一发即逝,有诸多不足;书面语更精确、严密,对口语有规范作用。

    没有书面语的语言流传不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书面语经过加工和规范化,就形成文学语言,可以说文学语言是各民族的旗帜!

    网络语言很特殊,同时可兼用口语、书面语、文学语。

    它作为网络世界交流的唯一手段(中学生少有视频音像手段),姿势、表情、声音等缺失,使它的语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中学生所热衷的更多为网络语言中口语方面的内容,经常把那个虚拟世界的口语搬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书面语、文学语里,这当然是语言的倒退!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海德格尔说,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符号或媒介,更是人类思想、生命之具体表现及历史文化之承载者,同时也是民族情感认同之表征。

    如果让中学生把网络语言(Q言Q语)直接带进现实文学语中,肯定对中华民族文明有巨大的损伤!

    许多学生爱说“晕”,但作为文学语,它肯定不如“天旋地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词语丰富。

    在作文中把“这样子”写成“酱紫”则是任何老师都难以接受的。

    或者全篇作文反复使用“郁闷”“呵呵”“倒”等词汇。

    不少学生认为此类网络语言可在现代汉语中替用,那绝对是词汇贫乏,想像无力,情感荒漠的懒惰者的借口!

    历史存在于记忆与遗忘之间,而语言恰是唯一桥梁。

    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界观的体现。

    学生网络语言中有许多谐音、讹变、缩略的情况,无不反映他们的意识形态。

    像“将男踩死”(江南才子)“四裤全输”(四库全书)“大痔若鱼”(大智若愚),“不醉乌龟”(不醉无归),其实代表着学生的审美疲劳,代表学生积极情操的瓦解!这绝无再听之任之的理由。

    至于“大虾”(大侠)、“监介”(尴尬)、TAXI(太可惜)等一类故意以误为正的表达,其实也显示了中学生较低的语文素养了。

    许多学生甚至喜欢在作文中用“TMD”“TNND”等脏话缩写来显示自己的性格,或者故意在文后多加几个:^-^、【:(】表情符号以显高超,这些都是受网络语言的影响的。

    也正说明了我们现在母语课堂教学的弊端!

    教育部很担忧地分析过,“中国能用普通话交际的人口比例仅为53%,能用汉语方言交际的约为86%。”以民族的利益考虑,汉语要争取全民性,无理的网络语言就不应移植文化生活了!

    那么处于高中阶段的中学生,在未能充分积累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未有汉语的规范评判思辨,轻易地走到背离传统的一面,那是十分危险的!

    当然,要鼓励学生多掌握网络资源,扩大网络阅读,不能拘泥在论坛、聊天室的交流,多关注纯正的网络文学作品,学习新生的网络文化,争取站到充满活力的“榕树下”。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语言美的敏感性,这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

    网络,该还中学生一片纯净的天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