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在哪些方面

    课程改革新理念“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教学评价“新”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等教学常规以及学生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量化指标,并通过检查监控将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纳入统一的规范中,将教师“管住”。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水平,评价的性质是积极性的,评价的特点是发展性的,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

    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运动能力,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

    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二、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是好课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校的电教设施越来越完备,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不容置疑,多媒体可以增强动作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的“浮夸风”现象,把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作用弄颠倒了。

    体育课怎样创新?怎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形轻实的情形。

    在很多示范课中,经常会发生与日常体育课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

    个别学校和教师为了体现教学中的新技术应用或是教学的新形式,把电脑搬到操场上,配合体育老师进行课堂教学。

    诸如此类现象的出现,恐怕又要回到“体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来。

    只有展现事物本质的东西才具有生命力,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和方法,都只能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且其价值在于看是否在现实条件下解决学生体育发展的实际问题,收到的实际效果。

    当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之中。

    这些现代教育手段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它扩充并且延伸了教学内容:直观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教学情况,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但是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手段必须服务于目标,不能以手段来代替目标,不能认为现代教育手段就完全比传统教育手段优越。

    任何媒体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过分地依赖现代教育手段,会使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削弱体育教学的应有价值。

    我们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遵循“用简不用繁,用易不用难”的原则。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与体育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辅助于体育教学,而不应喧宾夺主。

    三、身体活动多少≠评价课好坏的标准

    体育课中的“动”,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脑动”、“身体动”这两个方面。

    “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身体活动是“动”的外在表现。

    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身体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

    而我们不少体育教师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设计教,而是为了教而设计教,为了使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动起来,设计了不少形式主义的东西。

    有人把“智力大冲浪”、“实话实话”、“幸运52”等搬上课堂,这些东西以表面的热闹、预先设计好的表演,换来的是大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被扼杀,这样华而不实地体育教学是哗众取宠的典型表现。

    还有,体育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不少体育教师以为合作就必须分组,分组后就自主活动。

    这种做法则极不可取。

    事实上,体育教材中绝大多数内容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样表面上的生动活泼、热热闹闹,违背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

    殊不知,有时候体育课堂上暂时的沉默,恰恰是思维的紧张与活跃,迸发出来的往往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独具创见的观点。

    特别强调的是,体育课中的“动”,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不一定以追求场面上的活跃,而是需要使学生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跃跃欲试之中。

    四、课堂激励性评价≠多多益善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

    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

    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体育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

    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都能恰到好处。

    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它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

    如果体育老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

    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虽然廉价的表扬、鼓励比批评、训斥要好得多,但如果过分地、铺天盖地地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

    五、量化评定≠科学合理

    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很多指标是不能量化的,如师生情感的交流,如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如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否能妥善处理等,用这种量化的标准去界定体育教学就显得机械呆板。

    不符合体育学科本身特点的。

    新课程的多元化目标当中有诸多目标(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是模糊的,是无法或者说是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的。

    为了评价的可操作性,当前的某些体育教学部门却采用纯客观的量化指标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显然,这样的评价结果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

    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进行课堂评价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指向教师或学生的分离行为。

    在进行评价时,我们不能拿着一张写满条条框框的课堂质量评价表去评课,也不应该有这种表格。

    新课标中“好课”的评价标准只是给我们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框架,我们不能将它绝对化、教条化。

    同时,课堂教学的绝对量化评价对于体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六、“放任自流”≠“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并不等于让学生随意练习。

    但有些体育教师误解了自主学习的本意,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地依从学生的兴趣选择,出现教师跟着学生走的现象。

    如有的教师上课时,拿出几个排球和足球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则“蜻蜓点水”式地到各组指点一下,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学生一“玩”到底。

    在这里必须明确的是: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不等于不引导、不指导。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十分慎重地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们,同时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教学的火候要到位,对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到底有没有思,有没有悟要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否则很可能将体育课变成放羊式的教学,表面上学生嘻嘻呵呵,好不热闹,但教学效果就会十分遭糕,学生受害不浅。

    七、“完美”的课≠实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评价中还是不免俗套的出现许多这样的例子:先向参赛选手下发比赛细则和具体的量化标准,参赛选手在赛前“千锤百炼”,严格按照“标准的上限”进行准备,以求得课的“完美无缺”。

    评课者见课完全符合自己心中的某种理想化的模式,含笑点头:“好课好课”。

    其实好课的基本要素应该是:常态、真实、普适性。

    它不是摆设,更无须粉饰,是常态下平实的课,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有待于完善的课”,侧重于课的“真实性”。

    真正的“好课”不会完美无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我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一节“好课”无须完美无缺,只求在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有所创新,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好课”。

    八、合作学习≠学生能力提高

    体育课中合作学习要避免“有形无实”。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十分注重合作探究。

    但探究什么?为什么探究?如何合作?有些体育教师因为课前没有认真设计,或钻研得不深,在教学时显得信心不够,因此有时将学生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宣布进行合作学习后便草草了事。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有了合作的形式并不等于就是合作学习,教学中决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计学习和锻炼就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后仍由教师来严密控制整个学习过程;或者在如布置完小组学习任务后,由运动技能好的同学去教运动技能差的同学,这些做法都不是合作学习。

    学生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而且有的学生即使知道也不一定去做。

    学生在这种错误的合作教学情境中只能跑跑龙套,敲敲边鼓,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

    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习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九、中看的课≠好课

    中看的课不中用的课不算好课,这种课虽然教案规范,备课认真、详细,课堂组织严密,学生遵守纪律,队伍调动井然有序,但中看不中用。

    这种课其实质是教师在唱主角,是教师的思想意识在课堂上的体现,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方面的培养。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一堂好课应该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应该是兴高采烈、情绪高昂、积极投入,活动方法多种多样,活动方式不是“流水作业线”上的统一产品;二是能使学生多方面受益,体育运动中蕴涵的多种价值和精神,如果迁徙到日常生活中,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所以在体育教学的同时,应该融入思想教育,使体育课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