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琵琶歌元稹诗词赏析

    1.元稹《琵琶歌》有多处用到“著作”,不知此处的“著作”作何解释

    琵琶歌 元稹

    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

    段师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

    澒声少得似雷吼,缠弦不敢弹羊皮。人间奇事会相续,

    但有卞和无有玉。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

    管儿不作供奉儿,抛在东都双鬓丝。逢人便请送杯盏,

    著尽工夫人不知。李家兄弟皆爱酒,我是酒徒为密友。

    著作曾邀连夜宿,中碾春溪华新绿。平明船载管儿行,

    尽日听弹无限曲。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

    凉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笼捻。我闻此曲深赏奇,

    赏著奇处惊管儿。管儿为我双泪垂,自弹此曲长自悲。

    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霖铃,

    风雨萧条鬼神泣。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

    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月寒一声深殿磬,

    骤弹曲破音繁并。百万金铃旋玉盘,醉客满船皆暂醒。

    自兹听后六七年,管儿在洛我朝天。游想慈恩杏园里,

    梦寐仁风花树前。去年御史留东台,公私蹙促颜不开。

    今春制狱正撩乱,昼夜推囚心似灰。暂辍归时寻著作,

    著作南园花坼萼。胭脂耀眼桃正红,雪片满溪梅已落。

    是夕青春值三五,花枝向月云含吐。著作施樽命管儿,

    管儿久别今方睹。管儿还为弹六幺,六幺依旧声迢迢。

    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逡巡弹得六幺彻,

    霜刀破竹无残节。幽关鸦轧胡雁悲,断弦砉騞层冰裂。

    我为含凄叹奇绝,许作长歌始终说。艺奇思寡尘事多,

    许来寒暑又经过。如今左降在闲处,始为管儿歌此歌。

    歌此歌,寄管儿。管儿管儿忧尔衰,尔衰之后继者谁。

    继之无乃在铁山,铁山已近曹穆间。性灵甚好功犹浅,

    急处未得臻幽闲。努力铁山勤学取,莫遣后来无所祖。

    2.赏析诗句(元稹《离思》)

    元稹.离思五首 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其二.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其三. 红罗箸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其四. 元稹《离思》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1取次:走进. 赏析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

    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

    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

    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

    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

    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

    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

    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

    《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

    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

    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

    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

    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

    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

    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

    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古代诗评家,曾经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曾经相爱的韦丛的悼亡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卞孝萱《元稹年谱》)的自我写照。此等说法,皆缺乏史料根据。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

    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

    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

    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

    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

    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

    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3.《夜闲》元稹诗词赏析

    夜闲

    唐.元稹

    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

    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

    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赏析:首联“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描写出诗人当前的状态,便是伤心到了极点的状态,所以诗人才会难以入睡,因为妻子亡去,些许的动静都会使得诗人睹物思情,因而伤怀,辗转反侧,这正应了那句话“哀莫大于心死”。

    颔联“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是描写诗人所处的环境,本来用来挡风的窗帘随意的用前窗的挂钩挂起,已是深秋之夜,外面的月光透光没有被窗帘挡住的窗台洒满了整个床上,如此之景,直让人感到一股悲凉凄清之感,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也难怪诗人会难以入睡了。

    颈联“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坐卧难安的状态,诗人时而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望着远方,时而围绕着园中的树木行走,而这一切的目的便是为了可以找到逝去的妻子,仿佛妻子还在家中,只不过是在捉迷藏躲在一旁一般,诗人如此之痴,难免使人闻之落泪。

    尾联“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是说藏在匣子中的瑶琴,无人去弹,却不时地传出弦断之声,如此不可能之事为何会出现在本首诗中呢?那是因为这一切不过是诗人的幻想,就如同幻想妻子还在家中一般,然后更进一步幻想是妻子在拨弄琴弦。其实诗人自己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幻象,但是他仍然忍不住去幻想,正如那个“孤”字,不只是说琴,更是说自己,诗人此时便如如瑶琴一般,孤身一人生活在天地中。但是这个幻象最终还是有破灭的时候,那便是“断弦”二字,不是说琴弦的崩断声,而是说诗人打破幻境,重新面对现实,他想要重新振作起来。

    PS:我去了解了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昌黎集》卷二十四《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年二十七,以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卒。"陈寅恪认为此诗当为元和四年(809)秋所作。诗中所言,皆孤鸾独处,物是人非之感。此诗与《夜闲》、《感小株夜合》、《醉醒》等九首都是元和四年秋、冬所作为悼忆亡妻韦丛之作,约略分年系之。

    然后知道元稹写这首诗时,正是妻子去世不久之后,然后便对这首诗进行剖析,一家之言,还请海涵。

    4.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元稹的诗歌鉴赏谢谢啦

    (1)融情于景。在春风的到来下,桃花顿时开满了商山。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旖旎美好的花景。景色如此好,衬托出作者的好心情,即要升迁的得意,和志向将得到实现的喜悦之情。

    (2)“临水读”:作者面临江水,春江水暖,正是水奔腾之时,这好比作者未来的仕途,将一帆风顺。二来,作者读到京书,“临江读”可显示作者迫不及待地想一施作为的心情。三来,作者面临大江,江河壮丽,显示了作者得到重用的博大胸怀。

    至于“舱内读”或“灯畔读”,地点截然不同,所见之景也不同,舱内、灯畔,地点狭小,环境清冷,完全不适合作者此时春风得意的心情。

    5.《小寒》元稹 诗词鉴赏

    唐 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我们平时说的“黄钟大吕”,是中国古代十二律中的头两个音律,黄钟是对应子月即十一月,大吕对应十二月,所以诗中说“小寒连大吕”。后五句说的是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向),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都说的是阳气发动后鸟类的活动:大雁开始北迁了,喜鹊开始筑巢了,野鸡开始鸣叫了。“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两句说,虽然仍是严冬,但离春天正月已经不远了。

    小寒时节的明显特征是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中国遍刮西北风,天儿真的冷了。还有“画图数九”的习俗可别忘了。

    6.寻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是:经历过沧海,别的就不以为是水了,经历过巫山的云雨缠绵,别的就不以为是云了.沧海水,巫山云,何其壮观,所谓小巫见大巫,直笔也.现在虽然花香四溢,却懒得去看这些了,一半是因为现在笃信佛道,虔诚予心,一半是因为思念你,难忘过去美好的一切.花丛,暗笔也,比喻美丽女子,所谓弱水三千,只取其一.想元稹,情何其专一,又一为是为情人所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用情要专一,所以此诗才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7.元稹诗的赏析

    梦成之

    作者:元稹

    烛暗船风独梦惊,梦君频问向南行。

    觉来不语到明坐,一夜洞庭湖水声。

    注释:

    陈寅恪曰:"疑是元和九年春之作"。"盖微之于役潭州,故有'船风'、'南行'及'洞庭湖水'之语也"(《元白诗笺证稿》)。元稹的悼亡诗非常有名。他的妻子韦丛与他共同生活了六年,年仅27岁就去世了。当时元稹31岁。他们夫妻感情甚笃,因而元稹悲伤不已,写了一些悼念亡妻的诗。他自谓"悼亡诗满旧屏风"(《答友封见赠》)。他在《叙诗寄乐天书》中说:"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诗,取潘子'悼亡'为题"。

    在他之前,中国作家的悼亡之作并不多,最优秀的只有晋人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继承了潘岳写一己之婚爱、伤悼之真情的传统,而在内容和艺术性方面则大大超过了潘诗。其后亦长期无人能继。只有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可以与之媲美。

    江花落

    元稹

    日暮嘉陵江水东,梨花万片逐江风。

    江花何处最肠断,半途江流半在空。

    【赏析】

    元和四年(809),元稹以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唐方镇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本篇作于途中。当时暮春三月,诗中写嘉陵江边即景所见。洁白的梨花身不由己,为江风吹裹,终于不可避免地落入江水,随波逐流而去。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通过梨花凋谢飘零情状的描述,对美好事物的沦落消逝表示了深沉的惋惜与慨叹。白居易亦有和作,题为《江岸梨》。

    8.元稹《古决绝词》翻译及赏析

    噫!春冰之将泮,何予怀之独结。

    有美一人,于焉旷绝。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

    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矧桃李之当春,竞众人而攀折。

    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皑皑之如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

    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已焉哉,织女别黄姑。

    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

    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

    生憎野鹤性迟回,死恨天鸡识时节。曙色渐曈曈,华星欲明灭。

    一去又一年,一年何可时彻。有此迢递期,不如死生别。

    天公隔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

    9.求10首古典诗词的鉴赏评论,每首5段,每段100字左右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

    “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

    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

    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旅夜书怀》 杜甫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

    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

    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

    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

    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蜀相》 ,前四句由思人而谒祠,后四句由谒祠而及人。

    第五句写先主,第六句写诸葛,第七句写出师未捷,第八句写泪满襟。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由蜀相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祠长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嘘?而此时泪满襟的杜甫,却有千言万语,永远无法对人说出。

    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洒啊。 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思”良相。

    杜甫对国家的忧虑,对时局的牵挂,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认识到:只有良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那个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良相离开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

    这正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诉。 《琵琶行》 白居易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

    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

    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 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

    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

    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

    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

    10.元稹《绝句》解析

    离思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体裁:【七绝】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注释】:

    《云溪友议》云:“元稹初娶京兆韦氏,字蕙丛,官未达而若贫……韦蕙丛逝,不胜其悲,为诗悼之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诗句由《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蜕变而成。句意为:曾经到过大海见过海水,觉得其它的水就难说是水了;除去巫山上的神女之云,再也没有如此奇美的云了。海水深广而汹涌,自然使江湖河泊里的水相形见绌。宋玉《高唐赋》云,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纬,不可称论”;陆游《入蜀记》云,“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如此之云,别处的云与之相比,自然黯然失色。“难为”“不是”,显然是夸张说法,但“沧海”、“巫山”的形象为水中之最,云中之尤,各为世间之唯一,至大至美,凡经历过、观赏过的人,对其他的水与云,确实很难看上眼了。诗人“索物以托情”,语近思远,风情宛然,强调了抒情对象的无与伦比,表达了对亡妻韦惠丛的无限仰慕及忠贞不二的爱情,从而既表明心迹,又告慰亡妻。孟子两句,一为“难为水”,一为“难为言”,元一为“难为水”,一为“不是云”,不仅出新,用词也善变化。

    今人用此两句,常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