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上巳雅集书法活动诗词文章

    一、胡问遂自作诗词及文章

    作品

    1961年“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任主要业务干部。196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出版学校书法教师。《大楷习字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71年为韶山毛主席纪念馆书毛主席《七律·到韶山》大型诗碑。1972年在《文汇报》发表行草书鲁迅《七律·自嘲》。1978年参加编写《常用字字帖》行书部分,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79年被选为上海市书法家首次访日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1980年任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会评委会委员。1981年参加在绍兴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发表论文有《论入帖和出帖》。为小学生书《小学生字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1985年为小学生书《欧体大楷》字帖,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86年荣获市文联颁发的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1989年应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之邀赴香港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在港出版《胡问遂书法选集》。1991年应邀赴绍兴举办个人书法展览。1993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胡问遂从艺六十年书法回顾展》。出版大型作品集《胡问遂书法集》。199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第四次个人书法展览。1995年荣获第三届上海市文学艺术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胡问遂行书字帖》。

    二、翰墨精神文章

    翰墨精神 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众多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这其中除了历代书家们的笔墨功夫外,和汉字本身的特点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秦始皇把小篆定为标准字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李斯因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姓名的书法家。

    沿着古中国文字的发展脉络我们发现,传统书法的体例被依次划分为真草隶篆,篆书分大篆和小篆两种书体。既然作为汉文字源头的甲骨文和钟鼎文都被划属大篆书体的范畴之内。

    不可否认:在中国书法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甲骨文、钟鼎文当之无愧地是中国书法长河的“三江之源”。在秦朝通行小篆的同时,隶书在社会下层悄然而生,并且取代了小篆,上升为主要通行字体。

    使汉字告别了已经使用三千多年的古文字,彻底摆脱了古文字那种象形的特点,继而向正书、行书、草书三个不同的方向演变,形成了中国书法最主要的三种书体。这就是书法史上著名的“隶变”,如果说汉字自身的逐渐演变为中国书法展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书法工具的逐步完善无疑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管柔毫、一张宣纸,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万别地体现在笔下的点线之中---如其人。以最简单的工具,直接的把握物我之真,万象之美。

    “天地万物之变动,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原来,书法艺术和书写者的人格性情就是这样紧镶密嵌地成为浑圆的一体——艺术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

    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带着这样的思索,让我们重新回到浩瀚的书法历史中去求证、去发现那沉寂千年的墨迹纸张背后灵动着的一副副鲜活的生命形象吧。

    这里是绍兴兰亭,1600多年前,被后世书家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就在这里完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伟大之作《兰亭序》。千百年来,兰亭成为了无数书家心目中的圣地。

    这块碑被称为“兰亭御碑”,无论是它的高度还是它的重量,都堪称中国古碑之冠。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序》全文,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七律《兰亭即事》,因此,后人把这块碑称为“祖孙碑”。

    康熙和乾隆,清朝268年历史中最有作为的两代帝王,在中国书法的圣地,同时用翰墨在同一块石碑上表达了对汉文化的崇敬和亲近。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到郊外的水边踏青郊游,以消灾避祸。

    他们把这种活动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约了一些文人朋友共四十一位,到兰亭溪边饮酒游戏,即兴赋诗。

    大家把这些诗作汇集起来,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一篇序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叙写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抒发人生的种种感慨,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而王羲之的书作将晋人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神韵抒发得淋漓尽致。

    恐怕连王羲之也没有料到,他即兴写下的这篇《兰亭序》竟然得以“天下第一行书”而风流千古。王羲之所代表的魏晋书法以洒脱飘逸的风采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而唐代书法则以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征服了后世。

    谈到唐代书法,还有一位对后世书法影响极为深远的书家,他叫颜真卿。颜真卿的家族一门显儒,诗礼传家。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颜氏家训》就是出自颜真卿的祖上一代名儒颜之推。颜真卿中年的时候遇上了“安史之乱”,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平原太守颜真卿率先起兵,举起讨逆大旗,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一家有三十多个亲属在战乱中殉国,其中他的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和堂侄颜季明的牺牲最为壮烈。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颜真卿满怀悲伤地设酒祭奠死难的亲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那片震烁古今的《祭侄稿》。

    颜真卿用喷涌而出的激情,把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写得这样奇崛雄健、浩气充塞,达到了超神入圣的境界,以至《祭侄稿》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庙堂之气十足。

    书法本身是极具象征性的,看到颜体楷书,自然使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象颜真卿这一类的忠臣良将。后人评价说颜体楷书正像“关羽坐帐,正气逼人”。

    国人的视觉联想竟是如此丰富,居然把方块字和人物的形象联系起来。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关羽,之所以能与孔夫子并称为“文武二圣”。

    就是因为在关羽身上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孟子说: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在孔孟儒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崇尚忠臣义士、道义节操的传统文化。

    关羽是忠义楷模、仁勇化身,这和颜真卿的满门忠烈、舍生取义是一脉相承的。颜真卿堂堂正正的楷书和关公那种威武不能屈的意象叠加起来,儒家学说的伦理道德就这样在一个个的方块字上显现出来了。

    这是黄道周在狱中写下的诗卷,字里行间那一横一竖可以看出他在书写时的心境竟是如此的坦然从容,他一笔不苟地写着,看不出丝毫的胆怯和慌乱,人们从诗卷墨迹中感受到的只是凛然气节和心灵震撼。临刑前,黄道周破指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三、帮忙推荐一篇用于书法的诗词作品或文章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通“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