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方言对研究传统诗词的作用

    一、方言的意义

    方言的意义有以下9点: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

    因为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显示出其魅力。在必要时写进课本,通过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方言的学习和传播,也未尝不可。

    民俗专家牛国栋先生则认为,推广普通话可能会对地方方言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语言的形成和延续是几百上千年的过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改变。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

    牛国栋说,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来看,济南方言的传承还是比较乐观的,很多老济南人还在使用,特别是一些家庭内部成员之间,使用最多的还是济南方言。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济南方言还完全没有必要上升到非保护不可的地步。

    著名方言学家、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钱曾怡教授极为肯定地认为,方言是不可能消失的。她表示,将几亿人口都统一到以普通话,作为唯一的语言工具是不可能的。

    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目的也仅仅是推广一种交际工具,而不是要其取代方言成为唯一的语言。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

    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个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

    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声调有极其复杂的变化。 语言文化遗产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

    这首先在于语言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它既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当作构成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

    同时,语言作为其他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在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存活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

    二、说说方言的好处

    1.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2.人们现在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

    3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

    4.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个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

    5.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6.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三、现代文学语言与传统文学语言的异同有哪些

    它与中国古代白话和现代民间口语的区别不是文字上而是语言体系上。

    五四白话就是后来的“国语”,也即现在的现代汉语,它和古代汉语是同一文字系统,但却是两套语言体系。在语言工具层面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并无根本的差异,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语言作为思想思维和世界观的层面上。

    古代汉语体系决定了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古代性物质,现代汉语体系决定了现代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特质。在以文言文为基本语言形式的古代汉语体系里,古代白话是作为工具性的语言存在的,而在现代汉语体系中,现代白话更多的是作为思想性的语言而存在的。

    四、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冲击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认为有以下方面:

    好的:丰富了现代汉语语汇。

    坏的:错别字繁体字不符合规范地广泛使用,“偶”“可耐”等不规范词的出现(不过这个我很想探究一下,这能算假借字吗?),语法错误多,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不利于中学生语文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

    其他:汉字在网络中已经不仅仅是表意符号,又是其实是幅图画,典型的是“囧”字(标点符号和英文字母也常常用来“画图”,如“拜倒”:Orz),这种其实应该不是汉字了,一幅图而已。

    个人观点:只要网络语言不太过分(我认为火星文就有点过分),我认为还是可以平和以待。这说明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的汉字依旧充满活力。不过我认为有必要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不应该让泛滥的、不合适的网络语言影响语文教学、语文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何为合适呢?我认为,起码《现代汉语词典》里收录的新词条是受到了大众和专家认可的,可以使用的。而其余的尚有待研究。

    五、语言学研究的四大古老传统有什么特点

    (一)以音素离析和字母创制为特征的闪含传统 正如罗宾斯所说: “发明任何以视觉形式记录所说和所听的语言的文字,都是一项把语言学 的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规模宏大的事业,通常需要几代人的努 力。”

    (二)以形态归纳和逻辑句法为特征的希腊传统 前 10 世纪,腓尼基 字母改造成元—辅音字母的过程,希腊人也就开始了用参对法对希腊语的 语音分析。Grammar 的词源是字母。grammatikos (读写)这个词的历史 说明, 字母的借用和文字的使用是希腊语研究的开端。

    (三)以形态分析与语音分析为特征的印度传统 通常认为印度字母 形态分析与语音分析为特征的印度传统 源于阿拉马字母,借用时间约在前 8 世纪甚至更早。

    (四)以语义阐释和因声求义为特征的中国传统 虽然先秦时代已经 以语义阐释和因声求义为特征的中国传统 萌芽语言学研究,如老子的“道名”、孔子的“正名”、名家的“辩名” 和荀子的“刑名”等,并已出现训诂的雏形,但作为学科的中国语言学成 就突出表现为秦汉四大语言学名著。与西方学者所面对的形态变化不同, 中国学者所直面的是趋于词根化的语言结构,实字语义和虚字功能先后成 为研究重点。

    六、音韵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音韵在诗词曲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音韵也叫声韵,是汉字字音中的声 韵 调.四声和平仄是韵文格律的基础.所谓四声是指汉语的四个声调.普通话分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是把古时的平上去入纳进去.平仄是诗词格律的重要术语."平"相当于一声二声,"俯护碘咎鄢侥碉鞋冬猫仄"相当于三声四声.押韵按古韵是很复杂的,现今已不再刻板.由于填词没有专门韵书,一直使用诗韵.下面说说你的问题.

    (1)"苍苍(cang一声)"平" "萋萋(qi一声)"平"

    "采采(cai三声)"仄" 这句诗是"平平仄"

    (2)"轻轻""悄悄'两对词组略有差别,轻轻是动作上声音上压低动作缓慢,而悄悄是小心抑抑地不声不响地动作

    音韵使语言有节奏,声响和谐.

    七、对新诗与传统诗歌关系的个人见解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不容置疑 对于现代诗歌读者大量流失,传统诗歌复苏现象所引发了一些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号称诗国的中国,是新诗还是传统诗歌代表中国诗歌,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今年春天《中华读书报》有一篇大号的记者述评,题目是:“别再把我叫旧诗”——诗坛涌动“新旧交锋》。”

    文章指出对上述问题还没人作过系统研究,包括二者的称谓也颇多争议,文章引用李柯先生的话说“新诗旧诗本身的称呼就不对,诗歌不能认新旧来区分”“打个比喻,新诗与传统诗词的关系,就好像油画和中国画的关系、西餐和中餐的关系。难道能把油画就叫做‘新画’把中国画改叫‘旧画’把西餐称‘新餐’把中餐改称‘旧餐’吗?” 文章还引用王国钦先生话:“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华诗词的复兴与大的历史背景有关。

    ‘五四’时期胡适所倡导的新诗,仅仅是借鉴了西方翻译过来的散文化语言形式。”“中国诗歌是最适合中国语言文字的最佳表达方式。”

    很显然李、王二位先生都认为传统诗词才代表中国诗歌,而新诗是舶来品。他们还指出了正名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正名。

    这个误区不解决,中国诗歌很难进步。”事实是这样吗?正名有必要吗?述评的文章本意是欲引发人们讨论,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诗歌怎么了?是传统诗词走向繁荣,还是新诗开始衰退?” 只是该报似乎没有发表后继文章,冷清的诗坛一直热闹不起来。

    我想把这些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问题重提出来,并发表自己看法,想引起热爱诗歌的朋友重视作深入的探讨。新体诗(新诗),古典格律诗(旧诗)都是中国诗歌的诗体 在“五四”以前,中国诗歌文体,包括格律诗体(绝句、律诗、词、曲)和非格律的古诗体。

    “五四”时期兴起中国新诗运动,原来的中国诗歌(包括格律诗和非格律古诗)退位为旧体诗,简称旧诗,这是很自然的,就像格律诗在六朝唐初兴起时被称为“近体词”“今诗”把原先的非格律诗称为“古诗”一样。“五四”以来的“新诗”和“旧诗”的称谓是指诗体,“新诗”,“旧诗”,是根据诗体的产生的年代来称谓,而并不是指诗作。

    2002年春天写的七律诗,可以说是新作,说是新写的一首旧体诗或新作的一首旧诗也没有什么不对。新诗不是舶来品,虽然它受世界新诗运动影响,但它诞生在中国的土地上是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

    新诗新在哪里?“五四”运动是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专制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新诗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用现代生活言语——白话来写诗,用新的诗歌形式——自由体诗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诗对于封建旧文化来说,“新”表现在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思想。

    当时中国文化分为两个阵营,写新诗宣传新文化的阵营和守旧的旧文化阵营,当时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的,攻击新诗是舶来品,把旧文化称为“国粹”是守旧派的理论。中国新诗运动是从突破旧思想旧诗体束缚的背景下诞生的,是在批判旧诗体下成长的,从而忽视了对中国优秀诗歌传统的继承,在割断历史的背景下诞生的新诗有“先天不足症”,而轻视诗歌艺术的那种偏狭空洞的诗歌理论,又长期主导着诗坛,许多探索诗歌艺术的主张和实践都受到压制,中国新诗长期患“理论贫血症”。

    中国诗界有个说法:“新诗易写难工。”为什么呢?诗歌的“工”指什么?诗歌的本质是什么?诗歌应表现什么?诗歌内容的美学标准是什么?新诗在哪些方面拓宽了诗歌的表现能力?新诗与旧诗的关系是什么?新诗与旧诗的共同点是什么?中国旧体格律诗的存在和发展合理的内涵是什么,弊病是什么?诗歌文体的审美要求是什么?新诗应追求什么形式?中国新诗运动还缺少建立在诗学,中国诗学基础上,联系中国新诗实践的系统而坚实的理论。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新诗旧诗都是中国诗歌,新诗是旧诗的改造和发展。热爱新诗的作者,不仅要看到新诗新的方面,要说新诗是中国诗歌的发展,就应该承认新诗是中国诗歌优良传统的继承人。

    中国传统诗歌,不仅有格律体诗,还有非格律体诗,象“诗经”“离骚”是中国诗歌的杰作,辞赋体古风体,民歌体中都有许多杰作。但现在,除了一些像“木兰辞”“孔雀东南飞”“蜀道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少数名作外,中国诗歌的非格律体诗这一大块却被中国诗学所忽视。

    在今天看来,正是格律化束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以至像王国维叹息的那样,自唐宋以降六百余年间中国诗歌没有多少生气。但我们提提倡新诗体,只是反对过严过死呆板僵化的格律和千篇一律的格律化。

    新诗也需要形式,也需要掌握写作规则,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就在与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并不是诗歌的内容在演讲里在文章里不能表达,而是诗歌作者认为用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能更具感染力。

    事实上,一首好诗往往比同样内容的好文章、好演讲更具有影响力,传播的时间和地域也更远,诗歌的艺术性是诗歌的生命力,新诗作者们必须研究和掌握诗歌生命力的规律。坚信,诗歌是生活之花,生活需要诗歌;中国新诗成长需要诗歌理论,需要诗学,新诗。

    八、急求保护方言的重要性

    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 保护方言即捍卫文明 说到方言,有些很耐人寻味的问题。

    说方言到底算不算一种“土”的标志,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回答的。想想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广东话的那种飞黄腾达的地位,就不好以“土”不“土”来评价方言了。

    谁也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后,粤语歌一度成为中国亿万青年的“心声”,最早大约是从8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开始,随后是大量香港歌星的感召,广东话居然成为一种特有的“音乐语言”! 如果反思一下,古代广东曾经是中国的边陲,甚至是犯错的官员的贬谪之地,那里的语言,被诬称为“蛮语”,当时谁会想到,这种语言,居然在20世纪80年代突然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时过境迁,今天广东话的辉煌似乎有点过去——人们在方言上,常常是“势利眼”,随便看看中国喜剧、小品语言的走向,就不难看透人们对语言的态度了。早年,说相声多用天津、唐山话逗乐,但90年代后,东北话小品崛起,变成今天小品和闹剧的专用语。

    没有一种宏大文明,是悬在半空的。听一听大不列颠的苏格兰的风笛,看一看俄罗斯的哥萨克军刀舞,美利坚合众国的乡村音乐……这些气势恢宏的帝国文化,都是构筑在扎扎实实的民间习俗的“基石”上。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

    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 文/于长江(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副教授)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问题是有关中国方言的保护与普通话的普及之间存在矛盾。

    “为何要保护方言”,实际上是非常值得大家关注并深入探讨的课题。以下,谨从语言研究方面来说明对我国地方方言的保护的必要性和严肃性。

    (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语专业,王振亚主编的《语言与文化》。其他仅为我个人的观点。)

    从语言的研究角度来讲,语言与承载它的文化及人类的思想是相互作用影响的。 我国的地方方言大都是只有言语的传承而没有相应的文字(是汉字基础的不同的发音和独特的言语的运用习惯。)

    讲不同的语言(言语)就是为了保持其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鼓励学习普通话,但也须协助方言的发展。

    一 . 关于语言: 语言的特性: 现存的大多数人类的语言都包括它自己的言语(涵盖语音)、文字和语法结构。(有些只有言语——说的话,而没有文字。)

    有趣的是,1.语言具有任意性(arbitrary)是指:它所包含的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在语言符号与绝大部分所指的事物、动作及概念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事物被称为:用英语是“table”,用汉语普通话是“桌子”,用日语是“つくえ”?没有找出一个确切的原因可以说明,只能承认是在人们交流中习惯选用的某种语言符号,并被一代一辈的继承和运用。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朵玫瑰不会因为被叫做什么——Rose?はなます?而依旧闻起来很香甜。”这句话也是在强调语言的任意性。

    2.言语是最主要的语言交流的媒介,书写的文字是排在第二位的。首先,因为任何语言的发音、言语都先于它的文字的发明而已被长期使用。

    其次,正常的小孩总是先学习说话,到上学的年龄才正规得去学习标准的本国通用语的读和写。然后,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言语比书面文字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一个不能读写的人至多被叫做“文盲”,而不会说话,不能表达自己的人会被认为是“残疾”。最后,书面的文字是用来记录表示言语的。

    3.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尽管说动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交流,但它们没有像人类所有的这种言语交流体系。

    4.语言是交际的工具。通过它特有的言语信号的交流把一个群体聚集在一起。

    语言通常被用于传递信息和人际交流。 5.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被用于理解和描述世界。用语言符号“命名”各种事物,并分类细化,语汇的丰富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知识的掌握。

    6.语言是文化传递的工具。人类的各种活动,与世界相互的作用,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特别是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人们通过口头言语传承,或用书面文字记载着,并不断更新对世界的认知。

    以上关于语言的特性,只为说明一种语言的产生、运用及其继承具有各种因素,最重要的经过时间的洗涤,存在就有它的道理。 二 . 关于文化: 什么是文化(culture)?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有很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中对它的理解也有不同。借助字典的解释先了解一下: 《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18)中,文化: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韦博斯特第九新大学英语辞典》[Webster's Ninth Ne。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