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 > 文化
  • 端午祝福语有意境的

    一、感悟传统 畅想端午的演讲稿给我查20篇

    这篇还算不错。看下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二、关于端午节的文学作品(诗句、谚语)急用

    端午节诗歌诗句: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诗的大概意思: 端午节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只是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泼浩淼,空空荡荡,我轻蔑地笑了,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国的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人洗刷冤屈呢?! 七律。

    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作者简介: 殷尧藩,字不详,苏州嘉兴人。(唐才子传云:秀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初年前后在世。

    性简静,美风姿,工诗文,好山水。 尝曰:“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

    游韦应物之门,分契莫逆。元和中,举进士第,辟李翱长沙幕府。

    后为长乐令,有治绩。与马戴、沈亚之为诗友,酬答甚多。

    仕终侍御史。尧藩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诗的大概意思: 物是人非,孩提时代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 但那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清香,依然使人浮想联翩。

    忽然想起唐人殷尧藩关于端午的那首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的意境,不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恐怕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关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

    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

    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

    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江苏) 。

    三、写端午节的七言绝句

    1,《已酉端午》元代:贝琼

    原文: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白话文释义:已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

    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我也一样仰慕他。

    2,《端午日》唐代:殷尧藩

    原文: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白话文释义: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3,《和端午》宋代:张耒

    原文: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白话文释义: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4,《端午三首.其一》宋代:赵蕃

    原文: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白话文释义:都说作诗是为了赠汨罗江,作为当今的快乐又奈何。我曾经听说对木雕神像祈求幸福,试着向艾人祝福啊!

    5,《午日处州禁竞渡》明代:汤显祖

    原文: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白话文释义: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四、有关端午节的日记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扎棕绳。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五、端午节3天想带女朋友去玩,不知道去那玩比较值得怀恋

    去黄山吧,那会让你们一辈子怀恋 到过黄山的人,每当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而蓦然回首,凝视那一串串、一行行、一排排环环相扣的连心锁时,总会引起心灵的震撼和难以名状的激奋,总会勾起无尽的遐想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面对最美丽的画面、最生动的诗行,阅读最古老而又最年轻鲜活的故事,聆听爱的心弦上跳动的音符组成的无声的乐章,你能不为之动容,为之陶醉!当人们被深深地感染,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重复着似曾相识而又内涵全新的节目时,当一双手饱含深情地牵着另一双手共同锁上连心锁时,世界浓缩了,情爱浓缩了。 黄山连心锁,锁了心愿、锁了祝福、锁了期盼、锁了秘密、锁了希望、锁了永恒、锁了“天人合一”……然而,更多的人锁的却是一份好心情。

    生情触景,那黄山的万千气象竟也已幻化的形态演绎着“锁”的意境。你看,刚才还是天高云淡,转眼间就云遮雾罩,烟雨空蒙锁群峰,你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憾,那就“留有余地”,下次再来掀开她神秘的面纱吧。

    你听,松涛阵阵,云锁蛟龙,那翻腾的云海中不时传来雄浑低回的龙吟,半作半止忽隐忽现的云幕中怎见得“飞松倒挂倚绝壁”,峭壑上分明是虬髯交错、气宇轩昂的龙的化身。初霁的黄山,更以其清新明丽和婀娜多姿的身影撩拨的天公怀妒,难怪要用彩虹这把巨大的锁把黄山和天锁在一起,孰不知竟让黄山赢得了“人间仙境”的美誉。

    当然最激动人心的还是黄山的日出,远眺东方,曙光初露,海空中丹砂辉映,弧形光盘冉冉上升,突然,一轮红日跳出云涛腾空升起,万道金光锁住大地,温暖洒满人间。 仔细寻思,你不认为那一把把看似普通的锁是由一颗颗爱心铸成?它们何以那样坚定,任凭风吹雨打不分离。

    站在这里凭栏远望,云卷云舒,尘世间的烦恼随风飘逝,人生的真谛在无限风光中领悟。你不见,相依相偎臂膀拥锁的“连理松”和那“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覆盖”的“团结松”;你不见,切切私语、交颈锁尾的小山雀和那追逐嬉戏、同栖共眠的相思鸟。

    赶快钦下快门,锁定镜头,大自然亿万年的造化锁定了多少真情,你能参得透?请让时光在这里定格,把美好的瞬间化为永恒;请让空间在这里定格,使有限承传着无限;请让思维在这里定格,走进那天人合一的境界。 别再有什么犹豫,来吧,让我们手牵着手,郑重地锁上一把连新锁,在晨曦里、在夕阳下、在镜头中留下美丽的身影和动人的画面。

    有形锁、无形锁、大自然幻化的锁、心中珍藏的锁,连新锁锁锁连心。站在黄山绝顶,连心锁这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就成了我们迎接新世纪、新千年旭日东升的地平线!。

    六、有关端午节的日记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早上取龙须水,插艾枝于门,上山采青,食粽球,制粽,赛龙舟活动。 早晨取龙须水——因为传说五月五日是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

    故此人们在这一天早上到外面坑沟、水沟、溪河取水,置于自家水缸里供全家人吃喝,祈求一年的平安。 插艾于门——因为艾能僻邪,这一天插艾于门上能保平安。

    上山采青——因为这一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人们上山采一些草药,像天冬、麦冬、金银花、山葡萄等来家备用,都比往日来的有价值。另者上山采青自己多吸大自然清新空气也十分有意义。

    食粽——本地有名俗谚叫[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破裘就是旧棉衣,这一天是五月初五,刚过了春寒,大地始暖,过了这天之后,进入夏天,气温自然高了,不再穿棉衣了。

    大家都要用薯粉加黄枝汁搅拌成的粽,表示食后寒天过去温暖的夏天就到来了。 食粽球——粽球是一种用香菇,花生仁,猪肉,甜豆沙制成的食物,一边甜一边咸,用竹叶包成六角状拳头大小的包团子。

    它的由来是由中原传来的。是中原水乡百姓纪念大诗人屈原的一种风俗食物。

    赛龙舟——来自对屈原的怀念。沿江水乡在端午节前后组织龙舟竞赛。

    今天,奶奶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肥肥大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

    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可是当我再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接二连三地都跳了出来。

    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一点,我才舒了一口气,心里的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放了下来。我经过了一些小挫折,总算到了最后的一个步骤——扎棕绳。

    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所以我接过棕绳,把粽子捆了一圈又一圈,这才交给奶奶。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