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搜索上阳台帖古诗词

    1.李白《上阳台帖》内容的现代译文是什么意思

    山峰高耸,流水长远(山高水长此句有对司马承祯画技和品德的赞誉之意),王屋山上的奇观异景成千上万。如果没有老练娴熟的技法,怎么能描绘尽这清新豪健的景象呢。

    《上阳台帖》其点画如行走在云烟之中,大有收天下于一纸的旷达情怀。书法作品作为心理节奏和性格的折射,《上阳台帖》中的每一个墨点、每一根线条都很自然地渗透着李白的这种性格,表现了李白官场绝望后的一种清壮沉雄、自然放达,正如作品中所书:“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其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扩展资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上阳台帖

    2.唐李白上阳台帖的法书作品内容

    内容: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译文:王屋山有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物象千姿百态,不是有了老练娴熟、清新豪建的笔法就能刻画描述穷尽的。十八日,上阳台书,李白。

    通过赞颂司马承祯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其的仰慕之情。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

    扩展资料:

    《上阳台帖》鉴赏

    《上阳台帖》写得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所书,实则格律森严,神形逸荡,整幅作品就像李白的诗歌一样,是跳跃的、非常态的,但又充满了激情,充满了迈,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相似。

    “山高”两字,犹如空中坠石,体现出一种险疾之势。“非有老笔”四字中的“非”字写得扁而放纵,“有”字则写得小而含蓄,“老”字突然沉笔挥洒,放胆伸毫,将上述诸字轻轻托了起来。

    再如“情”字和“台”字,看似结构并不平稳,似有摇摇欲坠之状,然而,正是在看似颠簸之中营造出的稳健才有韵味。“情”字重心略有倾斜,最后一点又恰到好处地把险势拉了回来,真是令人叫绝。“台”字的一横同样也起到了这种于险疾中求平整的作。

    同时,《上阳台帖》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内容说,令人朗朗上口:“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一派苍茫大气,此书法作品的意境也非常契合这一点,实乃不可多得之佳品,和盛唐的草书风格也是高度一致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上阳台帖

    3.唐李白上阳台帖的法书写作背景

    李白724年(唐开元十二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赞赏。后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到王屋山建立道观,并题写匾额。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有关记载,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而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曾在阳台宫内作山水壁画,画高一十六尺,长九十五尺,画中仙鹤、云气、山形、涧壑一一毕呈。

    《上阳台帖》为744年(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时所作。李白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上阳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